“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这三名女子,让南京大屠杀真相大白于世界

2017-12-13 阅读数 120159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

这三名女子,让南京大屠杀真相大白于世界

整理/陈泱

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公祭仪式。

历史之鲜活,在于世人铭记。但这段30万人惨遭屠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诸多儿童死于非命的惨痛过往,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被世界所忽略——西方国家知道纳粹,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却不知道侵华日军在古都金陵犯下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

那一年战乱如麻,如今我们有幸拥有锦绣年华,但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有这样几名女子,她们身在异国,却没有忘记故土;她们为了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那个黑暗时刻而奔走呼号,也是她们,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一段段深刻的记忆。凭借着这一记忆,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如此的伤痛,而又因为这伤痛,让我们无法忘记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

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的一生仅有三本书《蚕丝》、《南京大屠杀》和《美国华裔史录》,却担起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儿女的责任

张纯如:第一个用英文揭露南京大屠杀的女子

真正让西方国家第一次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是一名美籍华裔女子。

20年前,一部震惊世界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了。作者用自己的一生,为三十万沉睡的亡灵奔波,自己却抑郁饮弹身亡。

她叫张纯如,被称为“南京城的女儿”。

张纯如原本前途光明。1989年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毕业后,她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硕士学位。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也广受好评。

在张纯如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出版之前,西方社会对这一浩劫知之甚少。是张纯如回到中国,走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研究综合多方史料;她在研究中还发现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这更加有力地佐证了日军所犯下的罪行。

历时三年,张纯如在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时出版了“人类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语出威廉·柯比,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本书的序言也是他撰写的——编者注)。

这本书籍引起了极大反响,之前登上《纽约时报》热销书排行榜10周之久,至今已再版十余次,全球发售近100万册,众多专家学者也高度评价这本书。专栏作家乔治·威尔说:“对大残杀的忘记等于第二次屠戮……张的这本书,终结了对南京的第二次强暴。”

南京大屠杀

难以想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张纯如研究下去。在写作过程中,她经常被那些鲜血淋漓的过往“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成书后,她又得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一些充满恶意的来信出现在她的信箱,其中有一封还夹着两颗子弹。她还不断接到威胁电话,这使得她被迫频繁变换号码,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曾经对朋友说,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后来,张纯如患上了抑郁症。2004年,36岁的她在车中开枪自杀。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2017年4月,张纯如纪念馆在江苏淮安开馆。这是缅怀她揭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永久性纪念,也将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铭刻国耻、珍爱和平的交流平台。

南京大屠杀

刘美玲

刘美玲:让南京大屠杀写入外国教科书的女子

张纯如去世了,但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杀的任务没有停止传递下去。

1997年,《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风靡之后,张纯如被加拿大一个华裔社团邀请前去演讲。台下,一位名叫刘美玲的华裔女子,被张纯如的演讲深深打动,从此与张纯如、与揭露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任务结下深厚的缘分。

刘美玲出生在香港,20岁时留学加拿大,此后移民定居于此。凭着多年的努力打拼,她成为加拿大一家大企业的高管。后来,她毅然辞职,加入了当地一家叫做“史维会”的公益组织,致力于在西方社会宣传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在刘美玲的努力下,加拿大安大略省修改了中学历史教科书,将当地青少年所知甚少的“南京大屠杀”写入高中课本,关于日本在亚洲的战争罪行被列为该省十年级历史必修课议题,扭转了当地二战史中亚洲史缺位的状况。

为了让加拿大人更真切地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2006年夏天,刘美玲带领当地中学的老师来到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些老师来现场参观后,才能更好地讲给学生听”。

2006年,刘美玲带领团队拍摄纪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不仅是揭露日军暴行,也要鼓励年轻人,发扬张纯如追求正义的勇气与精神。”

这部耗资150万加元的纪录片,被翻译成7种语言传播。2008年1月,多伦多教育局通过决议,为当地每所中学订购《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影片光碟,供历史老师教学使用。

南京大屠杀

黄素梅在议会辩论中发言

黄素梅:推动加拿大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女子

今年的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通过一项动议,决定把每年的12月13日作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

这是海外第一次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其中,刘美玲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更主要的人物,是用了近一年时间,召集了10万人签名的安大略省华裔议员——黄素梅。

2016年12月5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自由党议员黄素梅向省议会提出了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提案。为此,她向安大略省所有华裔和热爱和平的人士倡议,希望他们能够签名支持。

安大略省人口有1300万,华裔人口60万左右,10万签名很快就征集够了,这让黄素梅更有底气和信心。但在此过程中,加拿大当地日本文化会馆曾发起反对设立纪念日的签名征集活动。日本执政的自民党还以“部分有志议员”的名义,要求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停止审议“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议案,声称设立这样的纪念日,将引发不必要的政治争论,影响日本人和在加拿大日本人的声誉。

但是,安大略省议会最终通过了一个名为“66号”的动议,这意味着加拿大成为西方第一个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的国家。今后,安大略省将每年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

在听到通过的那一刻,黄素梅哽咽落泪,情难自已。

从张纯如、到刘美玲、再到黄素梅,这三名巾帼女子,让西方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杀”。她们即便移民他国,也没有忘记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不再重蹈战争覆辙而奔走呼号。

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铭记历史。

南京大屠杀

骆翼云

年轻力量>>

她为南京大屠杀拍下一分钟的“厚重短片”

一根自拍杆,一部手机,再加上100美元,你能拍出什么作品?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的南京姑娘骆翼云,她的外婆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她就是通过一段低成本、时常仅一分钟的短片,告诉世界上不同肤色的人,有这么一段历史,应该被更多人知道。

今年的国际艾美奖青年创意组评奖中,骆翼云的短片《金陵止戈人》在全球征集的两百多部入围竞赛短片中脱颖而出,成为“女性和平使者”竞赛单元最高奖项三名获得者之一。

骆翼云告诉记者,从小到大,外婆讲述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经历就一直影响着她。但在国外留学时,骆翼云发现,说到大屠杀,大家都知道犹太人的遭遇,但很少人知道南京大屠杀,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中国是二战的国家之一。

“我一直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骆翼云说,在看到国际艾美奖的“女性和平使者”这样一个题目时,她便想到了南京大屠杀,想到了外婆,想到在屠杀中保护了数万名妇女儿童的“华小姐”,她便以此展开思路,制作了这个短片。

骆翼云说,忘记就是背叛,所以她希望有朝一日能把南京大屠杀的主题搬到大荧幕上,“最好能达到《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效果,让世人都知道”。

南京大屠杀

松冈环

正视历史>>

日本女教师致力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30年

今年70岁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学者、日本铭心会会长松冈环,此前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她发现日本的教科书极力渲染日本民众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却绝口不提日本对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各国的加害历史。

为此,她翻阅史料,并于1988年8月15日前往南京参观了有关日本侵华战争的展览,还见到了一名大屠杀的幸存女性后——此后,松冈环暗下决心,要把真相告诉日本的学生。

2002年,松冈环编著的《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原士兵102人的证言》一书在日本出版。她还制作了基于各方证言的纪录片《南京——被撕裂的记忆》。

松冈环坚持向孩子们讲述真相,揭露日本的加害历史,也因此招来各种明枪暗箭。甚至她先生的一位朋友因为常常给予她支持,却遭人推到车前而伤重过世。

但这些阻力从未令她妥协。今年11月26日,松冈环在大阪市举办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活动,能容纳500人的大厅座无虚席。松冈环说,从当初到现在,自己的目标并未改变,就是希望日本政府道歉,对受害者作出弥补,并能在日本学校的教科书中记录真实的历史,让下一代认识真相。

在松冈环家里有上百盘录像带,记录着战争亲历者数百小时的证言。她现在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正加紧把这些“记忆”数字化归档。

松冈环的“历史保卫战”,仍在继续。

南京大屠杀

明妮·魏特琳

链接>>

“华小姐”与《金陵十三钗》

20世纪30年代,美国女子明妮·魏特琳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和教育系主任。因其英文名“Vautrin”中的“V”字像“华”字发音,因此她也被称呼为“华小姐”。

魏特琳留下了一部日记,其中详细记载了她亲身经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以及此后数年间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她的日记里曾写到这样一件事:南京陷落后,日军请求金陵女子大学有必要交出100个女人,以供他们奸污,不然就要在校园驻军,施以更残暴的手法。其时,有二十多名妓女挺身而出,保护了未经世事的女学生。2005年,与张纯如有过几面之缘的华裔女作家严歌苓,以此为创意写下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并在之后被张艺谋改编成影片。

在炮火中,魏特琳四次拒绝美国大使馆要她离开的要求,而是以人道主义的勇气坚守南京,利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保护了上万名妇女和孩童。她为此遭受到日军的要挟,几回面临险境。1940年回到美国后,在南京的那段经历就像噩梦般折磨着魏特琳。不久后,她就自杀了。

魏特琳去世后,她的墓碑正面刻着四个中国汉字:金陵永生。

  南京大屠杀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