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更愿意陪伴父母 “二孩政策”深化养女防老观念

2015-11-24 阅读数 138741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生不生”一直是不少育龄人群热议的话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杨小军在年会上发布的《城市青年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选取了桂林、无锡、兰州这三个代表中国中等收入水平的城市为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人倾向于“养女防老”。

此次调查选取了三个城市1976年-1986年出生的近千名青年。其中,72%的受调查者本人为独生子女,八成已婚,79%的人已生育有一个孩子。调查发现,在没有任何政策限制的理想状态下,有74.28%的人表示最理想的孩子数是2个,仅18%的人认为理想孩子数是1个。

那么,哪些因素会对这些青年的生育意愿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呢?调查发现,受教育水平越高、一般收入水平也越高,希望生二胎的比例也越高。根据受访者的主观回答,97%的受访者认为经济条件是影响他们多生孩子的主要因素。

双独家庭的理想孩子数(1.93个)略高于单独家庭(1.84个),其中,独生子女理想孩子数为2个的比例(72.91%)低于非独生子女(77.78%),双独家庭理想孩子数为2个的比例(71.95%)低于单独家庭(74.4%),换句话说,非独生子女受访者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弟弟或妹妹。

此外,男性的理想孩子数略高于女性,已婚人士的理想孩子数高于未婚人士。换句话说,男性的生育意愿高于女性,已婚人士的生育意愿高于未婚人士。

值得关注的是,虽说“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且传统观念认为“养儿防老”,但调查显示,越是觉得“靠孩子养老重要”的人,越倾向于生育二胎,而且特别希望生女儿,特别是对于育龄女性来说,更愿意“养女防老”,这与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已有了明显区别。

此外,祖辈对小夫妻是不是生孩子、生几个孩子的影响也比较明显,尤其如果祖辈对生育方面施加的压力大,使男方会更想生育二胎,且更希望生儿子。

杨小军表示,随着养女防老观念的逐渐深化,有望在未来一定程度上缓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从而对中国人口结构的挑战发挥重要作用。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未来的人口发展,不仅要关注对现有生育政策的调整,更要加强新的养老观念的宣传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本报综合)

“养女防老”是对精神赡养的呼唤

文/何勇

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养儿防老”。在计划生育国策影响下,虽然说“生男生女都一样”,但如何养老也只是从“养儿防老”转变为社会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以房养老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养女防老”,彻底“挑战”“养儿防老”,显然反映了人们的家庭、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凸显的是老人对精神赡养的呼唤。

在我国传统社会,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在父母财产继承上没有权利,赡养义务要求上都不如儿子。即便女儿想要用心赡养父母,恐怕夫家、舆论都不允许,女儿没有能力。所以,在传统社会,儿子、儿媳要承担起父母的一切赡养、送终责任。而且,儿媳妇的家庭地位远远低于公婆,必须用心服侍公婆,否则会遭受国法和家族私刑伺候。但是,在当今社会,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有法定的赡养义务,而且赡养义务是平等的,至少在城市人群中这种观念已经很普遍;另一方面,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独立之后,女儿有经济能力跟儿子一样可以赡养父母,保障父母的物质赡养,“生男生女都一样”。

最关键的是,在物质发达的今天,对于广大老人而言,其实缺的不是物质赡养,而是精神赡养,是需要陪伴。尤其是老人容易生病,而生病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可以长期在陪伴、服侍。相比较而言,儿子由于忙于工作,更多的是承担父母的物质赡养,精神赡养比较匮乏,而女儿除了可以承担物质赡养,还能承担精神赡养。老人生病,儿媳妇的照顾终究不如亲闺女,指望儿媳妇能像闺女一样伺候老人,只能是理论上的空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2004年开始,持续跟踪2.6万名50岁以上的老人,结果发现,在美国,女儿照顾老人的时间平均每个月达到12.3小时,儿子仅5.6小时。这份调查结果恐怕不只是存在于美国,也存在于今天的中国,不妨看看我们身边人,父母生病时,花时间陪伴父母更多的是儿子,还是女儿,一目了然。从这个角度说,“养女防老”,实质上呼唤的是精神赡养,是陪伴。

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养女防老”时,广大儿子、儿媳妇应当读懂背后的诉求,多一点时间陪伴父母,多给父母一些精神赡养,真正做到“生男生女都一样”,而非是在生男优于生女或生女优于生男。

  养女防老 二孩政策 凤网/今日女报 文/何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