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因年龄新规李修平转幕后
李修平最近一次出镜是今年3月5日。央视新闻中心播音部副主任、主持人康辉回应称:“修平工作确有调整,不再出镜,因为台里去年出台规定,《新闻联播》主播满52周岁要转幕后工作。修平今年已满52周岁,她提出转做幕后配音工作,工作关系还在我们新闻播音部,她标志性的声音不会消失。同时修平兼任我台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负责部分业务管理和培训工作。”
郎永淳:规则硬性真的很难舍
央视新闻主持人郎永淳对于李修平的告别表达了不舍之情:“真的很难舍!规则很硬性!……春节后,刚到52岁的修平姐主动要求告别辛勤播报26年的主播台,今天起转到幕后做更多的业务管理和指导工作了。和她合作匆匆几年,还未细致研究和掌握她的亲切、平实、庄重、从容,我们会继续努力!修平姐还在新闻播音部,她的标志性声音不会消失。祝愿修平老师在新闻主播的业务管理和培训指导方面做出新成绩!”
直播间隙“审稿”备注生僻字
李修平1963年生于兰州,1983年来京求学。1987年大学毕业后回甘肃电视台工作。1989年进入央视,在《新闻联播》的播音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在去年《新闻联播》的一次直播中,她零失误口播一篇长达16分钟的稿件,引发观众的广泛好评。在业界人士看来,李修平本人专业的播音功底和业务素养一直是业界标杆,她本人也曾获得过主持界最高奖项——金话筒奖。
李修平受访时曾表示认同“做直播经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这个说法。谈及主持秘诀,她表示做新闻直播,最怕的就是突发事件,稿件来得比较晚,而且急,但却最有新闻价值。这时候心细的李修平往往在两人交替播音的过程中,拿起下一条稿过一遍,哪怕不是自己播,也会帮着把生僻字赶紧查了注上。她表示作为一个新闻主播,有三点必须具备: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据其身边朋友透露,李修平生活中也善谈,具有亲和力。
剩7位主播70后是主力
李修平陪伴《新闻联播》的观众走过20多年,不少网友表示遗憾,有网友表示“从小看她节目长大”,也有网友叹其主持功力扎实,赞其“知性优雅有学识”,称不像52岁。
目前《新闻联播》播音组剩下7位主持人,分别是王宁、康辉、郭志坚、郎永淳、海霞、欧阳夏丹、李梓萌,除了51岁的王宁外,其他均为70后。
相关链接:李修平资料 央视主播李修平的平实生活
李修平,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央视2005年度优秀播音员主持人,2009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1963年2月16日出生,甘肃兰州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随后在甘肃电视台工作,1989年来到中央电视台,至今主持《新闻联播》节目。
李修平的童年生活
李修平:常年在外奔波的爸爸回家过年,成了我们全家最幸福的一种期盼,因为他的到来,我们家也开始有了男人的味道。小时候,爸爸给我的感觉是一年只能见上一面。他是桥梁工程师,常年在外奔波。因此,他过年的回家,就成了我们全家最幸福的一种期盼。我那时候对父亲有种敬畏,特别怕他,但又特别想见他。为了爸爸的到来,很多事情都是为他做的,比方说,我要求自己今天要把作业写干净,因为要给爸爸检查;衣服也别弄脏了,因为要爸爸看着我干干净净……
爸爸一般是腊月29左右回家。“咚咚咚”一敲门,我们几个孩子全都跑到门边候着。妈妈把门打开,父亲带着一身寒意和烟味进来。和母亲说过几句话,父亲总是第一个把我抱起来,用脸蹭蹭我,问想不想他?望着他黑黑的脸,即陌生又亲切,我使劲地点着头。因为父亲的到来,我们家里开始有了男人的味道,也有了更多的欢乐。我记得特别清楚,爸爸抱完了我,就会从一个布兜子里拿出很多吃的,像柿饼、葡萄干儿什么的。其实我本来不爱吃柿饼,但因为是爸爸带回来的,我就特愿意吃。
爸爸回家,团圆了,给我的感觉是大家都很兴奋。到了三十晚上,虽然我们家没有搞文艺的人,也缺少这方面的专长,甚至连件像样的乐器都没有,但总要开个家庭音乐会。“来,咱们热闹热闹。”我们几个孩子特别愿意听爸爸这句话。因为我觉得自己是家里文艺细胞最多的,所以每次都是争着“我报幕”什么什么的,特主动。音乐会上,大姐唱支歌;哥哥朗诵首诗;二姐呢,借个小口琴吹上一曲;我更甭说了,又唱又跳。一家人其乐融融。窗外地冻天寒,室内温暖如春。时间过了这么久,但想起那一幕幕的情形,就像刚发生似的,特清晰。我童年的春节让人欢乐,让人怀念。
从人情到亲情——本真
李修平一直喜欢大家庭的气氛和氛围,一直想把父母从兰州搬来一起住,然后不幸的是父亲在1999年那个冬天永远的走了,李修平只有把全部的孝心尽在82岁的母亲身上,她清楚的知道,母亲是她的惟一,祖国母亲也是她的全部,她都会用无私与博大,赤诚与本真默默地去呵护她,热爱她,奉献她。
1987年2月,中央电视台要从即将毕业的北京广播学院25名女生,8名男生中间选4人留下来实习,时间为期2个月,试镜那天,每个人都要从事先准备好33份报纸中抽取一张,念一段新闻稿。大家你争我抢,轮到排在最后一位的是李修平,就剩下一张光秃秃的广告版,当时的广告版很呆板,没有今天那么水灵。然而,一向简单的李修平,无心插柳的几句广告语,再加上清纯的语质,使她成为实习生中的四分之一。
临毕业时,形成了几家电视台“抢人”的局面,中央电视台要留她,上海电视台三次派人事处处长前来与她面谈,甘肃电视台凭乡情乡音打动她,最后,李修平还是决定回到甘肃兰州。
1989年的夏天异常干燥,正当李修平专心工作之时,一封借调公函从中央电视台发到甘肃广播电视厅,为了留住争取回来的人才,甘肃电视台迟迟没有下文,而急需人才的中央电视台,这回来了个迂回战术,委派新闻部主任和人事处长拿着央视公函直飞兰州,直接找到了甘肃省委宣传部,意思就是政治任务,拉开了你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的架势,时间又过了2个月,中央电视台一催再催,甘肃电视台眼看实在顶不住了,只好忍痛割爱,李修平也就从此从甘肃到北京,从地方到中央,实施角色的大转换,人生大转折。
有人评价说,李修平是中国最朴实的新闻播音员之一。多年来,她在自己的小小主播席上用朴实的语言风格为观众服务,大家喜欢她的这种“亲民”风格。亲民是她的个性,也是她性格的体现。
大家公认李修平有很好的观众缘,她经常接到很多观众来信,在信中她触摸到了观众的信任与理解。第一次播《新闻联播》的时候,就收到了很多观众的来信。“当时对我播新闻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说我太年轻稚嫩了,不像播新闻的。还有一种就是说我给中央电视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也难怪,那时刚进央视的李修平20多岁,留着长发,扎着马尾,与别的新闻播音员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连领导也找她谈话:这样太年轻了,有点儿压不住啊。“两个月后,造型师就给我剪了短发,领导一看觉得挺满意。我上初中以后就没有留过短发,真是觉得挺可惜的。”没想到,这样的发型一留就留到了现在。
有熟悉李修平的人说,生活中的她“土”,好像她总是穿西服风格的服装。现在新潮女装抬眼就是,即使职业女装的款式和面料也早已更新换代多少回了,而她却是老一套。还有,她不化妆,这在当今的职业女性中是少见的。
1989年李修平从甘肃电视台调到中央电视台当《新闻联播》的播音员。记得当初她播音时弱弱地显得有点不堪重负。在一篇文章里,李修平曾经说起过自己“笨”的往事:一篇新闻稿几遍都通不过。不间断地努力工作使李修平很快成熟起来,她的播音清新、温和、自然大方,她使一向严肃有余的新闻联播多了一份亲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爱。李修平自然而然地成了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名人。
在中国,尊重农民看得起农民的人大都心地善良,能平等待人,尊重别人的人格与自由。李修平正是这样的人。
李修平说,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有最闪光的地方。城市的朋友见多识广,农民呢特别纯朴重感情,他端给你茶水的碗可能不干净,让你坐的炕也脏,可是他的那份真诚真让你感动,送你走的时候,送一程又送一程,恨不得送出十里地。
李修平曾经到陕西省铜川采访过,在那里一群一群的农民满满站了一山坡。她说,“那是冬天啊!”李修平从农民的热情中深深地体味到了农民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悄然融入她的内心。
一刻也没有轻松过
“这是我的工作,我珍惜这份工作,从一开始我就踏踏实实,以后我会更加踏踏实实的。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带给我的是责任和压力,我会在今后更加努力地去做好工作,来回报全国亿万观众。”说起责任和压力,自从坐在《新闻联播》的播音席上就一刻也没有轻松过。1997年开始实行直播,这是对播音员最大的挑战。“越是重头新闻越是来得晚,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稿子都像大家所想的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遇到那种特别长的稿子的时候,真是踩着雷下来。”李修平处变不惊:“不求不发生错误,但求少发生。直播播出去了就没有弥补的可能了,当然现在已经是问题越来越少了。我觉得成为一个好的优秀的播音员,气质、亲和力、包括业务功底,心理素质以及对新闻的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
去年春节李修平、康辉作揖拜年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回顾主播穿衣风格
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回顾主播穿衣风格
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回顾主播穿衣风格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国脸”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退居幕后
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回顾主播穿衣风格
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回顾主播穿衣风格
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回顾主播穿衣风格
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回顾主播穿衣风格
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回顾主播穿衣风格
李修平告别《新闻联播》回顾主播穿衣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