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绣女织出世界最大侗锦 农家女子如何问鼎吉尼斯

2015-01-27 阅读数 134660

侗锦 世界最大侗锦 吉尼斯

侗锦 世界最大侗锦 吉尼斯

50岁侗族女子粟田梅历时7个多月、纯手工编织的侗锦作品《中国梦·侗锦情》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认证为世界最大的侗锦作品。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章清清

2014年12月12日,对怀化乡下50岁侗族女子粟田梅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历时7个多月、纯手工编织的侗锦作品《中国梦·侗锦情》打破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认证为世界最大的侗锦作品。

1月24日,粟田梅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了一位农家女子问鼎世界吉尼斯记录的传奇人生。

侗家女不会织侗锦就愁嫁

“美丽的侗锦咯,是由那彩线绣成,耶啰耶。

七彩的丝线哟,紧连着精巧的花针,耶啰耶。”

听着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这一首优美的民歌《侗锦、芦笙和兰花》,很多人知道了侗锦——侗族传统的民族织绣工艺。

侗锦用木棉线染成五色织之,质粗有文彩,亦有花木禽兽各样,古称“纶织”,系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至今有逾2000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织锦之一。1月24日,今年50岁的侗锦织艺的传承代表人物粟田梅笑着告诉记者:“过去在我们侗家,女孩子会不会织侗锦可是个大事,这可关系到她将来能不能找到婆家的大问题。”

粟田梅是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树团侗寨人。她告诉记者,过去侗族人家每家每户都摆有一台或几台木制土布机。生有女儿的人家,母亲教给女儿的第一门手艺就是织锦。女孩子一般从十几岁就开始学织锦,出嫁时,父母或兄弟会给她送一套木制土布机作为嫁妆,让她到夫家给全家人织锦;当了母亲后,她又把织锦技艺传给下一代。侗锦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因此,粟田梅12岁就跟着母亲开始学习侗锦。“八十八纱”是侗锦一套较为复杂的纺织技术,针线细密紧凑,织出来的锦面扎实而色彩错落有致,是织“龙凤呈祥”图案必备的编织技法。一般女孩需在成年后三五年才能掌握这样的织锦工艺。附近十乡八寨的青年小伙都把能否纺得“八十八纱”作为考评女孩是否能干的重要指标。粟田梅不到16岁便掌握了“八十八纱”的要诀,“当时来我们家提亲的都快踏破门槛了。”粟田梅笑着说。

因为织艺超群,在上世纪80年代初,粟田梅被通道县织布厂招去当技术员,后又当上了车间主任。

然而10年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通道织布厂倒闭了。粟田梅只好又回到原来生活的小山寨。这时,社会环境的变化,让侗族的年轻人,开始纷纷外出打工,几乎无人再学侗锦。粟田梅说,上世纪90年代初她回到村里时,整个村只有她一人会织侗锦了。

粟田梅告诉记者,她曾因专注编造织锦无固定收入,差点让承担家庭生活重担的丈夫发怒将织布机烧毁。但这位坚强的侗族妇女并未因此放弃织锦。她尝试着在村里开了一家小织锦店,主要织一些挎包和小孩毛巾等小件的物品服务乡邻以贴补家用。粟田梅没想到生意一直很好,她的侗锦织艺也因此愈发娴熟精湛。同时,她创造性地将芦笙、鼓楼、风雨桥等侗族文化元素融入侗锦图案,引得贵州省一些精明的商人专门找她收购。“当年不知道手工织造侗锦的价值,一副双人床被面通常七八百元就卖掉了,后来听说到了那边转手就被人以几千元的价格卖出。”粟田梅说。

美国人想跟她签合约

凭着出色的纺织技艺,2006年,粟田梅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评为“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2008年,侗锦制作技艺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第二年,粟田梅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怀化侗锦织造技艺项目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

但与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侗锦亦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由于诸多侗族妇女外出打工,不再纺织侗锦,年轻人又不愿潜心学习,让侗锦陷入传承难题。“侗锦是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十分担忧这个技艺就此失传。”粟田梅说。

经政府支持,2008年6月,粟田梅在牙屯堡镇创办了“通道雄关侗锦坊”,组织侗锦能手和爱好者二十多人统一作业、交流经验、切磋技艺。

2010年4月1日,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长期致力于侗族文化研究的张俊逸教授,深入通道县进行侗族艺术的非遗调研。有半个月的时间,张俊逸教授和他的两个学生专门在粟田梅的侗锦作坊里学习织侗锦。

“张教授好认真啊,我看他坐在机子上,忙得满头大汗的!”粟田梅笑着说,后来他们真的学会了基本的侗锦织法,每人织了一小块带回了台湾。通道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粟汇华告诉记者,专门研究侗文化的张骏逸教授对粟田梅的织锦技艺评价非常高,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别致精美,不拘一格。”

2010年,粟田梅织的侗锦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其中一幅长3.3米、宽1.8米的方巾被一位美国游客以近3000元的价格买走。对方还希望能与她签订合约。

织造世界最大侗锦

2014年5月,粟田梅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为纪念通道转兵80周年暨2014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主办方希望她织一幅80多米的侗锦作品在纪念晚会上展出。

“通道转兵”是红军长征中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1934年12月,经过激烈的湘江战役,中国工农红军以沉重的代价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攻占湖南通道县城。当年12月12日,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为主的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召开会议,毛泽东“建议红军放弃与贺龙会师的打算,改变路线,进入贵州”的正确主张得以采纳,甩开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转移,史称“通道转兵”。

接到任务后,粟田梅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准备工作。“一共设计了八个图案,主图是蜘蛛的图形。蜘蛛在侗乡曾流传是我们侗族的始祖,是侗族崇拜的一种吉祥物,寓意着幸福美好。图案下方则是手拉手的图案,象征着民族团结。”粟田梅介绍。

这幅长卷侗锦采用的是素锦工艺,用最古老的织布机采用最传统的手法。粟田梅腰上、腿上绑着各色丝线和带子,脚踏手捋。除了吃饭睡觉,每天平均要织10个小时左右。“怕完不成任务,喝水的时间都要节省。”粟田梅说,就是这样努力赶,一个人织了三个多月后,发现还是难以如期完成。因此,为保证进度,粟田梅又从村里请了四个织锦人手一起来完成。

“织这么长的侗锦,最难的还是数纱吧,千丝万缕的丝线必须一根根数好、排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纺出的图案会失真,锦面会不平整。一根根丝线细如针、多如麻,1000多根纱要靠眼力一根根数出来,年纪大了眼睛还是吃力。”粟田梅笑着说。

2014年12月12日晚,在纪念通道转兵80周年暨2014年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主题晚会上,历时7个多月进行纯手工编织而成的侗锦作品《中国梦·侗锦情》完成了封针仪式。粟田梅以主创者的身份走上舞台,接受世界吉尼斯认证官员颁发的世界最大侗锦作品证书。

目前,这幅作品被安放于“通道转兵纪念馆”展出。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申请这个吉尼斯纪录有炒作成分,但是,就算有炒作,对侗锦来说,也是好事。因为包括侗锦在内的很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传承的危机。”粟田梅告诉记者。她曾带着侗锦几度上北京、赴上海、到韩国首尔等地参加国际性大展,向世界展现侗族织锦的魅力,深受客商、专家等青睐。她开办的侗锦织造培训班先后招录了百余名学员,由她带出的织锦传人生产的侗锦也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爱上了侗锦。

“侗锦织造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了。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它,把它发扬光大。” 粟田梅告诉记者,只要有人学习,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

  侗锦 世界最大侗锦 吉尼斯 凤网/今日女报 章清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