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巧玲:妙手仁心女专家 古丽视她如亲人

2015-01-26 阅读数 199451

石巧玲 湖南援疆

在手术室救治病人的石巧玲

石巧玲 湖南援疆

作为国内少有的神经外科女专家,石巧玲(右三)的到来让当地的医务人员有了踏实的感觉。

石巧玲 湖南援疆

工作之外的石巧玲内心最大的牵挂就是独自留守在老家的丈夫

石巧玲

南华大学附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大外科主任

对口援疆岗位:鄯善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在神经外科女医师做到主任医师级别,全国仅有四人,石巧玲就是其中之一。她常年接触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是业界著名的开颅手术“一把刀”。1963年出生的她也是此次衡阳对口支援鄯善县的第七批队员里年龄最长的一位。

曾经有很多身边的朋友对她来援疆表示不解:“你在医疗战线工作了近三十年,如今可以说已经功成名就,女外科医生到这个年龄了,需要安定的生活,做减轻劳动强度的工作,为什么要去援疆?”

石巧玲笑着说,这是一份使命。所谓对口援疆,就是新疆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湖南的相关单位就派什么样的人才。当时,鄯善县人民医院点到要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于是,对口的南华大学附二医院领导就找到石巧玲谈话,问她是否愿意去援疆。“没有想太多我就答应了,组织想到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很光荣。”

2014年的春天,初到新疆,干燥的气候让她的呼吸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舒服,但是她和其他队员一样,很快投入到工作中。

来到鄯善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石巧玲发现这里技术条件的确有待提升。来到医院后,石巧玲就开始“传帮带”——传授医技,帮扶本地医务人员,“一对一”带个徒弟。

“我们的到来,让本地的医务人员有了一种踏实的感觉,以往鄯善县的神经外科急危重症大部分得转去乌鲁木齐的大医院,我们来了,能够使一些急危重病在鄯善本地得到救治,有时候特别危急的病,等转到乌鲁木齐就来不及了。”石巧玲记得一名叫帕提古丽的女孩,因为车祸导致特重型颅脑损伤,当时送到医院时已经晚上9点多了,她的家属一时没了主张,准备还是送到乌鲁木齐去。得知这个消息,石巧玲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谈病情,谈紧急手术的必要性,立即和同事一起制定方案,组织起医疗小组连夜抢救。剃头发、备血、开颅……抢救迅速展开,当晚,石巧玲主刀为帕提古丽做了开颅手术。

回忆起那晚,石巧玲说:就像打仗一样!跟死神争分夺秒。大概五个多小时过去,手术终于完成,成功挽回了这个仅仅二十多岁的生命。“在这么紧急的情况下,如果她去几百公里外的乌鲁木齐求医,可能就来不及了。”后来,石巧玲还亲自去帕提古丽家查看手术的恢复情况如何,当帕提古丽康复后,她与家人更来到医院送上了写有“仁心仁术、妙手回春,护理精心,医德高尚”的锦旗以表感谢。

这种在紧急关头抢救生命的故事在石巧玲的援疆生涯中还有很多,“只要来到我们这个科室的基本都是危重病人,能让这些老百姓在鄯善本地得到有效救治,我很荣幸。”

然而,手术沉着冷静、做事雷厉风行的石巧玲也无法掩饰她内心柔软的那一部分。她回忆起一件事。一天晚上,她如往常一样给丈夫打电话嘘寒问暖,“我问他,吃饭了吗?他说没有呢,我又问他怎么不吃饭,他说打球扭了腰动不了,一个人在家躺着呢……”听到这里,石巧玲心里难过极了,她一字一句的安慰着丈夫,自己却在电话这头抹着眼泪。

“儿子在北京读研究生,丈夫工作特别忙,平时家里就靠我俩互相照顾,如今我一来,丈夫一个人在家,连饭都不会做,现在病了也没人照顾,我平时都不能想这些,一想就难过。”石巧玲还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来新疆之前,她特意跟丈夫身边几乎所有的人打了招呼:你们要是看他开了车,千万别让他喝酒……

“希望我这个留守老伴能将自己照顾得好一些!”石巧玲强忍眼泪笑着对记者说,家庭必然是每一个援疆队员的牵挂,但是在新疆的援疆生活也让她的人生更加丰富,“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很珍贵,值得回味,并且也让我自己很有成就感,这里的人们很淳朴,也能够接纳我们,对于我自己来说,能够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这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不久前,石巧玲被评为2014年度湖南援疆队先进个人,这个荣誉正是对她的援疆工作的肯定。

  石巧玲 湖南援疆 凤网/今日女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