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嘉:和李谷一齐名的湖南花鼓戏“女王”

2014-01-14 阅读数 114929    赞 1

 爱听花鼓戏的人提起她会说:“这不是《打铜锣》里的林十娘吗?”喜欢看电视剧的人则会说:“原来是《一家老小向前冲》里的严婶子啊!”其实, 她还是备受毛泽东表扬的“阿庆嫂”,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好姐妹。近日,在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原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原湖南省花鼓戏剧院院长李小嘉,倾听她的艺术人生。

李小嘉 李谷一

李小嘉(中)在《一家老小向前冲》中演严婶;(右下图)在花鼓戏《打铜锣》中饰演林十娘。

演“阿庆嫂”,毛泽东赞她“演得利索”

对于69岁的李小嘉来说,谈花鼓戏,就无法避免谈到1965年。当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小戏《打铜锣》、《补锅》参加中南五省现代戏汇演。剧院领导决定启用青年演员,机遇降临在了李小嘉和李谷一头上,那一年她们都只有21岁,分别担任《打铜锣》和《补锅》的主角。

1965年8月,中南五省规模盛大的现代戏汇演在广州举行。李小嘉在《打铜锣》中饰演一位泼辣能干又有点自私的农村妇女——林十娘。剧终,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出场的《补锅》再次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让人兴奋的是,汇演结束后,《补锅》、《打铜锣》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经过导演王唯一娴熟的电影语言,《打铜锣》成为我国少有的至今历演不衰的优秀戏曲艺术片,李小嘉扮演的“林十娘”开始为全国观众所熟悉。

1970年,全国只准演出8个“革命样板戏”。地方剧种要延续下去,必须移植样板戏。而湖南省文工团以花鼓戏形式移植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一举成名,李小嘉主演的阿庆嫂随即成为家喻户晓的湖南“阿庆嫂”。

1971年8月,毛泽东主席来到湖南,提出要看家乡花鼓戏。在看过《沙家浜》后,毛主席兴奋地赞扬李小嘉:“你这个阿庆嫂演得利索。”很快,湖南花鼓戏就成了移植样板戏的样板,全国数十个地方剧种蜂拥而至,前来学习取经。在4年时间里,花鼓戏《沙家浜》演出700多场,非常火爆。李小嘉进入她舞台人生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文革”后的1977年,《打铜锣》恢复上演,迄今为止,李小嘉已经演了近1000场。从艺半个多世纪,李小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林十娘”和“阿庆嫂”成就了李小嘉,不过,回忆自己的舞台生涯,李小嘉说,真正让她演得过瘾的还是《状元与乞丐》中的柳氏和《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这两个角色。

1982年,由于业务拔尖,李小嘉被推上领导岗位,担任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副院长。两年后,组织上决定提拔她当院长。

没有推辞掉官位的李小嘉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与期望。她广泛征求意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她和老搭档凌国康、余谱成等人一起,一手抓业务,一手抓经济,在改革的浪潮中扮演了新的角色。其间,剧院排演的古装戏《喜脉案》,就大胆使用了当时开始流行的轻音乐伴奏,深受老中青观众的喜爱。1985年,《喜脉案》赴京参加全国戏剧汇演,取得极大成功,后又被拍成三集电视连续剧,轰动全国。湖南省政府给花鼓戏剧院送了“进京四获誉,更上一层搂”的牌匾。

 

带“一家老小”冲向全国

2004年,退休后已经60岁的李小嘉再度挑战自己的艺术生涯,饰演了湖南本土情景电视连续剧《一家老小向前冲》中“严婶”一角。李小嘉尽管拍过电影,但那电影也是舞台艺术片,影视忌讳夸张,忌讳有舞台腔,她自己有点担心,导演也有点担心。

可一想到这个难得的机会,李小嘉当年那种“不怕”的劲头又上来了。她时时提醒自己,千万别舞台化。拍影视剧是一集一集的来,每个演员的动作、台词,都是单独拍,拍完了再剪辑,不像舞台剧从头演到尾。拍摄中,演员与演员之间对接的时间也比较久,又不能随便离开,常常一拍就是大半天,中午吃个盒饭又开始。更具挑战性的是,拍影视剧节奏快,演员熟悉剧本、记台词、表演动作都讲究速度。

拍《一家老小看奥运》时,剧组成员看完奥运会开幕式后马上创作剧本,演员接着排练,17天时间,每天都是即时拍摄即时播放。为了提高效率,李小嘉不但每一个表演动作都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在拍摄前就把台词背熟。

剧中,李小嘉和认识三十多年的湖南省湘剧院著名演员王永光搭档,两人配合默契,活生生的长沙“严婶”、“严爹”立时呈现在观众面前,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他们在生活中就是一对夫妻。

《一家老小向前冲》连播8年,播出840集,500多个故事,赢得了省内外观众的喜欢。逛街或散步时,有观众总会热情地叫她“严婶子”,拉着她合影。她到武汉,走在街上,立即有人说:“嘿,是我们湖北的严婶啦!”她来到贵阳,当地人说:“看,我们贵州的严婶来了!”原来,这些省的电视台买了《一家老小向前冲》的播放权,配上当地方言……年纪大点的人,没有忘记花鼓戏《打铜锣》里的林十娘,有的毫不顾忌地朝她打招呼:“林十娘,林十娘!”

与李谷一姐妹情深

李小嘉告诉记者,从15岁踏进湖南花鼓戏剧院的大门开始,她的心再也没有走出过这扇门。刚进剧团时,包括她和李谷一、刘赵黔在内,剧团共有17位演员。李谷一比她晚一年到剧院,她在剧院呆了14年,之后去了北京发展。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来,减少到7个,现在只剩下4个同时代的老演员了。

从1961年至1974年,李小嘉和李谷一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共事14年。她们两个同年出生,同师学艺,同台练功,又同时在中南五省汇演中一鸣惊人,此后携手到北京汇报演出,又一同在“文革”中下放农村劳动,在一口锅里吃饭,一个铺上抵足而眠,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

李小嘉犹记得,她们两人得知要赴京演出《补锅》、《打铜锣》时,都很兴奋。为了有件像样的行头,两人还特意上街买了白府绸和兰棉绸,一人做了一套新衣。她生儿子时,李谷一不仅陪在她身旁照料她,还认了她的儿子为干儿子,并亲自为孩子起了小名。

李谷一成为全国闻名的歌唱家,但她一直有着浓烈的家乡情结和花鼓戏情结,一直没忘记剧院的老朋友。上世纪80年代,花鼓戏的发展遇到了资金短缺、缺少剧场等困难,李谷一听说后,立即向有关领导呼吁支持振兴花鼓戏。此举引起湖南省领导的重视,省里拨给花鼓戏院专款,将旧的排练厅改造为正规剧院,解决了当时制约花鼓戏剧院发展的一大瓶颈。

近二三十年来,李小嘉每次去北京出差、学习,都会与李谷一见面,共叙旧情。李小嘉说,她永远难忘,她先生张耐柏因为生病双眼近乎失明,李谷一恰好从北京飞到长沙参加一个晚会,看到老朋友这个样子,与张耐柏抱头痛哭。回北京后,她立即托人为张耐柏带来治疗眼睛的仪器。这部仪器,李小嘉至今仍留在家中。

丈夫眼里的“好老婆”

五十多个年头里,李小嘉始终活跃在表演艺术的舞台上,对家庭的照顾自然就少了。因为经常要演出,她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老伴张耐柏承担了很多家务事。她与老伴张耐柏20世纪60年代由同事而恋爱而结婚,又曾一同下放,一同回城;她演阿庆嫂,张耐柏演郭建光;她演祥林嫂,张耐柏演贺老六……两人妇唱夫随,生活上相敬如宾,艺术道路上互帮互助。如今老伴已作别人世,离她而去,但两人曾经恩恩爱爱的点点滴滴却是她心中永远的记忆。

让李小嘉愧疚的是,老伴张耐柏因糖尿病而双眼模糊、且无法自理时,她正在《一家老小向前冲》剧组,紧张的拍摄任务使她无法常在床前伺候,只能请保姆照顾。保姆忙不赢时,她一下班回家就帮老伴洗澡、换衣,用轮椅推着他出外“散步”……她拍电视剧挣来的钱,几乎全都用在了给老伴治病、吃药上。老伴临终那天晚上,她守在医院的病床边,老伴紧紧地抓住她的手说:“我幸亏有个好老婆。”

老伴发自肺腑的话,让李小嘉泪流满面,她觉得自己对不起他。20世纪70年代末调整工资时,她因为自己肯定能升一级,便劝老伴放弃了,以至于他的工资比她低;在她当花鼓戏剧院院长时,湖南剧院本要张耐柏去当副经理,她因为自己是领导之故,又没让老伴去……更愧疚的是,她成天在舞台上演戏,在剧院里操持,无法去多关心儿子的学业,以致儿子只读了中专,至今没有一个好工作。

李小嘉还有个遗憾是一辈子没有得一个大奖。当她艺术成就辉煌时,当时还没有设立单项奖,而梅花奖设立后,几位北京熟悉她的专家都要她为自己选一出主演的戏去搭末班车夺奖,但她从未以权力来为自己作这样的选择和安排,因而与梅花奖失之交臂。
  尽管没得过大奖是个遗憾,但李小嘉坚信:金奖、银奖不如观众褒奖;金杯、银杯不如观众口碑。观众爱听她唱,爱看她的戏,是她最大的收获与荣耀。

  李小嘉 李谷一 凤网 今日女报/凤网特约记者 徐炯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