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据称是一位香港小学生写的作文《李家的城》疯传网络,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在这篇作文里,历数了屈臣氏、百佳、7-11、惠康等在香港街头随处可见的李氏家族产业,“感叹”说:“看着一间间诚哥旗下的物业,我心中有无比的感动。香港内一切的商店,不论是哪种的类型,全是诚哥带给我们的欣赐。”随后在网络疯传,引发网友狂吐槽,被赞神来之笔。
李嘉诚
随后,他继续写下了被网络上认为是最精彩的华彩之章:“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打工仔遮风避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这都是诚哥的伟大。”这其实是讽刺,香港有‘李氏力场’一说,香港每逢八号风黑雨便不用上班,最近有几次都在临近下班时发出八号风警告,快上班时取消,打工仔讽刺:香港台风训练有素,专挑休息时来袭,为李大老板着想。因有李氏力场之称。
李泽钜和李泽楷
该文被人放到网络上后,被疯传。引起很多人叫好,认为是奇文,太精彩了。没想到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深度,运用了春秋笔法,这孩子有前途。很多看过此文的人表示,比喻精辟,真的自愧不如。尤其亮点在倒数第二句:“他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副教授王君超认为,以这娃的文笔、立意,中学不毕业就会被长江集团挖走。厦门一企业的总经理“风筝冲浪ing”认为,由于这篇文章,老师、学生应该都可得高分。
深圳的侯珺子则说,孩子写的真透彻,老师水平不怎么样,“焕然一新”不能这么用好吧!还比喻有趣呢。香港的Sunny_GuYu说:“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真TM绝。
深圳的“樟林红头船”说,好厉害,有深度,“三位一体”都用上了,强!
著名学者许纪霖认为,李嘉诚在香港学生眼里,简直是神了。
李嘉诚和李泽楷
文科毕业的Sherry认为:“此文比喻精辟,作为文科生,自愧不如这位小同学……”东莞的HorseLuke表示,最后一段其实是香港人才懂的玩意,“李氏力场”。
广州的einshim说,李家的城语出黄子华《儿童不宜》,李家三位一体语出黄子华《拾下拾下》,李氏力场是10年香港网络流行语之一,这小伙子网络经验不少嘛~~
香港的Minamaya大笑说:“哈哈哈哈哈,倒数第二句真亮,高级黑啊!”
深圳一企业总监马深广评论说,斯文骂人,不带脏字!福建的“厦门山鹰”说:“我素来不喜李嘉诚,尽管我承认他经商是天才,但对他的很多手法不齿,与魔鬼共舞。”
广州的媒体人“小党”说,岂止香港,山西也快了,李家的城。
香港凤凰的姜声扬也打趣说,非对香港有深入认知者写不出这种文章,专题部可考虑请童工,请这位小朋友专门负责香港专题。
香港的“百乐门小艳红”说,一下就点出了香港的两大问题:寡头垄断以及不健康的加班文化。上海一市民“大师兄太重了”认为,李家的城,亮点总是在最后。
李泽楷与梁洛施
深圳的Lee-Wayney说,的确,香港学生和大陆学生看问题的角度很不一样,香港学生写作文很务实,他们从不空喊口号。虽然看似琐碎,但非常真实、生动、让人百看不厌。甚至还有不少人提议,让大陆和香港的学生搞作文比赛。
香港的tea-for-two也说:“写得好真实,其实就是不去商场消费,港岛居民就连在家,足不出户都要付钱给李家,灯总要开吧,电费总要给吧,李家的城啊。”
居住海外的新浪微博用户eRic_Siu披露说,香港人承继的是英式的腹黑,李家在香港名声差是有历史原因的, 内地人不了解千万别乱批评。不光是你们想的那种,还有在香港最艰难时他们家想放弃香港的态度,每个香港人都看在眼内,记在心上的。
李嘉诚与李泽钜
李嘉诚家族
1940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14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18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1950年,22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李嘉诚一家
创业五年后,“长江”逐渐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而李嘉诚租用的那所厂房的业主也趁机把租金大幅度提高,这反而促成了李嘉诚自建物业的决心。1971年六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在“长置”成立大会上,他为日后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称香港“地产业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跟当时“怡和洋行”的香港负责人祈士域联手创立,号称全亚洲最大的发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业机构。1972年7月,李嘉诚把“长置”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年11月,“长实”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开发售。“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到1980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李嘉诚
是非不断,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李家商业王朝”当然会继续在全世界绵延下去。除了迎接无限的商机外,它还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国际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