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送礼习俗变迁 50年代过年挎篮馒头回娘家

2012-01-21 阅读数 399320

从农业社会到如今的商品社会,中国人的社交态度在变化,社交的方式也在变化,可能唯一不变的,就是礼尚往来的传统。然而实际上,这个传统本身也无时不在变化。从最早的一筐馒头就可以回娘家,到如今的大包小包、高档礼品、数码产品乃至购物卡……

春节送礼的变化,不仅仅折射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历过的道路,同样也表现出这个时代的阴阳两面。面对当下各种豪华、贵重的礼品,很多人在选择时,往往“只送贵的,不送对的”。如果“礼物”仅仅注重于“物”的价格,那么,礼尚往来也就变了味道。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攀比不是传统文化,也不是应该提倡的风气。礼物贵重,并不代表着情意更重。过年送礼,重在礼,轻于物。”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肯定有很多人在为过年送礼而发愁,究竟送什么样的礼品,才能既有面子,又能获得收礼人的喜欢和认可呢?

50年代

一筐馒头回娘家

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过年送礼仍旧以食物为主。年逾60岁的王女士为记者讲述了那个年代走亲戚的情景。她说:“那个时候,一到过年,女人们回娘家,挎一篮馒头就去了。送别的东西,一来没有,二来也不实用。很多时候,你带去的馒头就是招待你的食物,家里来客人了,热几个馒头就算是招待了。”

60年代

红宝书走遍天下

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大锅饭时代,食物不再是过年礼品中的一员。政治因素成为送礼的主要选择。家住朝阳的张先生说:“那个时候,送一本《毛泽东选集》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了。此外,《毛泽东语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也都是送人的好东西。送的人很高兴,收的人更高兴。这些书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70年代

三件宝物才算铁

这是一个没有了年的时代,没有春联鞭炮,没有年货糕点,甚至连假期都取消了。农村里,人们大年初一还在上工,过“革命化的春节”,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春节礼品了。但是礼品本身仍旧存在,比如结婚,最常见的礼品是毛巾、瓷茶缸、红袖标之类的,这些东西上面都印着红星,还有“抓革命、促生产”等字样。

80年代

拎包点心走亲戚

开放以后,过年的传统重新恢复,送礼也再次成为人们交往中重要的一环。不过那个年代物资仍旧匮乏,人们遵循着以前的规则,以需要为主。张先生说:“那时候大部分人还是送食物为主,自家蒸的馒头、炸的果子,也就能出门了;稍好一点儿之后,流行送点心,红皮儿的点心,用麻纸一包,上面再加一张油面儿的红纸,印着福字,再用绳子捆起来,提在手里;再后来,有成盒的糕点,里面有桃酥、蛋糕之类的,这算是高档的了。此外,拎一斤白糖、一包茶叶,也都是很好的礼物。”

90年代

烟酒从来不分家

这个时代,食物已经不再是稀缺品,而且,随着人们的逐渐富裕,仅仅送食物也不再那么受欢迎了。礼品开始逐渐变得五花八门,有各种外贸服装以及从香港、广州进入内地的新鲜小东西,像一块电子表、吹风机等小家电之类的,都是很时尚的礼物。不过最主要的礼物还是烟酒,一瓶酒、一条烟,气派又显身份,收礼的人也喜欢,即便是自己不抽烟喝酒,转送他人也很合适。

00年代

送礼就送脑白金

进入新世纪,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继续上升,礼品自然也水涨船高,随同升值。一般的烟酒已经不足以出手了。各种保健品、家用电器进入礼品的行列,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的广告,占领了一个时代的广播和电视。以它们为代表的各种保健品,包括保健器械因此成为送礼大潮中重要的一员。此外,一些奢侈品也成为春节礼物的一员,比如化妆品、高级饰品、黄金珠宝、有高档烟酒等。

10年代

数码不够再送卡

10年代,送礼是一个讲究“品位”的年代,那些赤裸裸地表现出“我很贵”的礼品,逐渐不再被人们喜欢,更多价值不菲却又别具一格的产品进入礼品市场,比如数码产品,手机、相机、DV、笔记本电脑等。此外,书画作品、瓷器、玉器等也成为新宠,虽然不必是古董,但也显出了送礼者的用心。出现于00年代的购物卡、代金卡也大放光芒,单位发福利、朋友送礼,不知道送什么好,干脆发卡,自己去买,既方便了收礼者,也不像直接送钱那么庸俗。

●礼物变迁的另一面

大众礼品的变迁,其实是中国数十年来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社会经济在发展,在进步,礼品也随之变化,这是必然的规律。从物资匮乏年代的送馒头,到现在送卡,其实也是需求变化的一个体现。以前人们最缺的就是食物,现在呢?衣食住行不再是稀缺的领域,接受者要求不同,送一张卡,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也有增加消费的实际功能,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送礼的一种进步。”

当然,在另一方面、另一个领域内,送礼则需要另外一种视角。夏学銮说:“特别是权力周围,送礼很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行贿受贿的渠道,变成了另外一种异化的产物,它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礼尚往来并不相同。在这其中,权力在其中扮演着中心角色,并产生了一个复杂的社交形态,送礼越贵越好,甚至于直接送钱,送有价证券,送信用卡等。此外,这个礼也不讲往来,权力的拥有者是单方面的收礼者,不会回礼。”

●谁推动了礼品市场

送礼成风的时代里,礼品庞大的市场自然吸引商人的目光,这个市场同时也一直在推动着礼品像更贵、更高档、更精致、更时尚的道路上变迁。

夏学銮说:“礼品高档化,其背后的驱动力是市场,比如某些做广告特别厉害的礼品,其实等于在公开宣扬拜金主义。商家卖力地宣传,一心让消费者掏更多的钱,自然要不断推升礼品的价值,演变而成的结果,就是人们觉得送便宜的礼品拿不出手,最终越卖越贵,越贵越买。”

实际上,在礼品市场之外,还有一个隐形的市场,即二手礼品市场。夏学銮介绍说:“这是市场经济下的怪胎,权钱交易的畸形产物,很少有普通人把礼品卖出去,基本上都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收了高档礼品,转身卖到二手市场变现,曾经有人主张礼品回收市场的合法化,但是我认为合法化可能将导致更多的腐败行为,因此,不应该支持。”

●还能够守望相助吗?

中国人向来重“礼”,礼尚往来不仅是社交的基本规则,也是被人称颂的文化传统。但是,如果“礼物”仅仅注重于“物”,那么,礼尚往来也就变了味道。

夏学銮说:“在乡土时代的田园社会中,人们互帮互助,守望相助、邻里相帮,然后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了礼尚往来的传统,它的起源其实是互助,是提供对方所需,而不是看谁的礼品更贵。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在西方世界里,人在社交中可能注重精神层面更多,即便送礼,像送一本书、一束鲜花等,其象征意义更大,跟中国人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类似,不太看重物质层面的礼物。我们看西方的文艺作品、文学作品,几乎没有带一堆礼品去做客的描述。”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带着礼物走亲访友,是中国人过年过节标志性的行为。对此,夏学銮说:“保持守望相助的传统,保持君子之风,才是保持传统礼仪之道,攀比不是传统文化,也不是应该提倡的风气,礼物贵重,并不代表着情意更重。过年送礼,重在礼,轻于物。对于掌握权力的人来说,更应该洁身自律,不能轻易收礼。”

本版撰文晨报记者周怀宗

  春节 送礼 过年 回娘家 北京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