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肉别变成理论上放心

2011-03-21 阅读数 89243

  必须优化监管链条,整合监管力量,才能堵住监管漏洞。当然,监管链再怎么优化,如果执行力不行,一切都白搭,放心肉就真的只是在理论上放心,在现实中始终担心了。

  一头猪的监管难题,正进入让消费者一头雾水、心惊胆战的深水区。

  你看,一边是,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在6亿头,面对如此大的数量,“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一边是媒体现场调查,屠宰厂不检测“瘦肉精”。一边是记者在南京的实地采访中发现两部门踢皮球:农业部门说“我们的职责范围就是检寄生虫病、传染病”,“瘦肉精没有监管依据”;商务部门说等农业部门“发现问题再进行协调”。一边是瘦肉精不仅包括盐酸克伦特罗,还有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

  如此这般,监管起来还真叫难。不仅监管部门众多,而且监管数量巨大,监测种类繁多,同时执行走样。难道监管漏洞就无法堵住,监管在实际中真有死结?这时节,再行批评监管有漏洞、成虚设已然无力,毕竟已成事实。我们不妨来看看,监管难题是否有解。回答了这个问题,至少我们可以在理论上对猪肉有放心的可能。

  6亿头猪、危害健康的因素多,这决定了检测部门不可能对每头猪都检测,所以只能抽检。但这并不表明,抽检就必然有漏洞。抽检是一种科学的检测办法,从概率学上讲,只要在提取样本时,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干扰,完全遵循随机原则,取样又占到一定比例,抽检的结果与全面检测的结果差别就极微小。抽检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效率,是监管部门的常用之举。

  导致抽检出现漏洞的,恰恰是各种人为因素破坏了抽检的科学性。比如,抽检的样本是所有者提供的,或者被所有者引导着去抽检。比如,抽检方和所有者建立了良好关系,好吃好喝伺候着,对问题视而不见。再比如,抽检方和所有者串通,拿人手软,一起糊弄监管制度和消费者。如此抽检,当然就失去了科学性,监管的环节再多也没有用。而在后面两种情况下,即使全面检测,其结果一样会失真。

  问题还有另一面。对于企业来说,现状是婆婆太多,伸手的也多。今天这个部门来查,明天那个部门来查,有的检查又很随意,好像不是要对食品安全负责,而像故意找茬。恶劣企业不怕,无非是多耗点银子打点。正规企业就苦了,谁也不能得罪。如果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正规企业也会向违法靠拢。当然,很多监管部门对上对下都负责,但这个去那个来,监管力量也内耗掉了,可能导致有的项目没人查,有的项目查了又查。这就把好端端的市场搞乱了,而对于食品安全、质量监控则基本无建树。

  这一切都表明,必须优化监管链条,整合监管力量,才能堵住监管漏洞。以猪为例,假如对养殖企业严管,确保其绿色养殖,再提高一定的抽检比例,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质量,其后各个环节不需要再重复检测。一头猪,一个监管部门负责,但检测人员随机安排,这就既责任明晰、力量集中,又加大了腐败成本。当然,监管链再怎么优化,如果执行力不行,一切都白搭。放心肉就真的只是在理论上放心,在现实中始终担心了。

 

  放心肉 瘦肉精 京华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