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指数”不等于“信服指数”

2011-02-28 阅读数 3144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上午9时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2月27日中国政府网)。我在电脑前同步上岗注意到,在答网友问时温总理再次谈到对幸福的理解和标准,其中新意多多切中肯綮,发人深省予人启益。

  网友无限憧憬问:未来五年我们最大的渴望就是要有幸福感。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提升百姓的幸福感,政府有哪些考虑?温家宝答:“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标准可能人们都有不同,我也曾经讲过关于如何使人的尊严和幸福,我不想再重复过去的话,我只是说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如果说结合‘十二五’规划,那么我就想强调一点,就是民生问题,这也是大家所关注的。什么是民生?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民生就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使社会更加发展进步,使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进一步得到改善,使人民生活感到安全,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我们特别强调民生,把它作为整个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这就是我们对今后五年的最主要的考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年伊始,各地“十二五”布局中共同的主题和表述频繁出现——追求科学发展让“幸福”变得更加具体实在,释放出中国前行的新“信号”。从“主动调低”GDP到相继推出“幸福指数”,从关注菜篮子、解决“蜗居”到增加就业,从提高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到实现“有福利的增长”……一言以蔽之,“幸福”“幸福指数”“让人民幸福”一时间成为快速升温的热词。

  我的问题是,“幸福指数”不等于“信服指数”。“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使人民生活感到安全,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温总理给出的对幸福的理解与标准,也切中我所谓的“信服指数”之三昧。只是经验告诉人们,让“幸福指数”成为“信服指数”,尚须各地各级官员避免和防止习惯性误区。

  一方面,有的地方“幸福XX”口号满天飞,喊口号与做实事“两张皮”,无有因地因人制宜让百姓认同可感的幸福标准和科学衡量体系;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将“幸福指数”当成什么都能装多少都装得下的箩筐,修条马路建个水厂什么的基础设施改造工程,都要列统在老百姓“幸福指数”帐下,演变为新一轮形式主义“幸福指数”形象工程?此谓误区一;误区二,异化为一场弄虚作假的“幸福指数”数字崇拜和注水游戏。虽然现时各地“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幸福指数鲜见量化指标,但随时间推移定性指标必将为定量指标取代。既往一些地方GDP政绩注水的经验教训留给我们的问号是,地方会不会为了显示政绩而旧病复发故伎重演,给“幸福指数”注水做“幸福指数”假账呢?误区三,“幸福指数”变味为以我为本自说自话的政绩盛宴。人民“幸福不幸福”、“幸福指数”高低由谁说了算?当然是人民自己。他们是不是有“尊严和幸福”,是不是“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是不是“生活感到安全,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心里最有数。须要警觉的是,现下少数地方官员以我为本让人民“被幸福”已然不是新闻。君不见,一些地方官方自说自话高得离奇飞得神速的“幸福指数”一经公布,迅即引发舆论和公众嗤鼻,市民纷纷抱怨“被幸福”。这恐怕不能不引起高度警觉和前瞻预警。(陈庆贵)
 

  幸福指数 红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