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蔡美儿的强悍育儿经(图)

2011-01-26 阅读数 498469

蔡美儿 虎妈战歌

蔡美儿十大“家规”

提要:耶鲁华裔女教授蔡美儿近日在《华尔街日报》发表“虎妈妈的战歌” 以亲身经历比较中西方教育观,引起中美舆论反思和网友震惊.

  文章节选

  中国式“魔鬼教育法”

  露露(路易莎的小名)7岁了,仍然在学习两种乐器,经常弹奏法国作曲家雅克·伊贝尔的一支名为“可爱小白驴”的曲子。弹这首曲子时两只手需要有不同的节奏,露露总也掌握不好。她最后沮丧地撕碎了乐谱。

  我把乐谱粘回了原来的样子,告诉她:如果明天不能把“小白驴”弹好,我就把你的玩具一件一件都捐出去。我吓唬她说,不准吃午饭,不准吃晚饭,没有圣诞节礼物,不准办生日聚会……

  杰德把我叫到另一边。他说不要再羞辱露露了。“你这是对她没有信心。”我警告他说。

  我挽起袖子,走到露露身边,我们一直练习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仍旧没有让她停下,不准喝水,不准去洗手间。整个房间变成了战场。

  终于,那种令人沮丧的气氛消失了,露露做到了。她的手能够协调地在一起弹奏了。过了一会,她开始变得笑盈盈的了。

美国人说

  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全球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

  “虎妈”观点

  ●孩子的学术成就很重要,“全优生”是基本要求

  ●打是亲、骂是爱,孩子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

  ●我吃盐比你吃米多,为孩子好就替他们做对的选择

  最近,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文章引起轰动,文章作者蔡美儿迅速成为英美媒体追逐报道的焦点人物,其在英美媒体和网络掀起的一场中美家长育儿方法差异的大讨论十分热烈。《时代》、《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都参与了这场争论。

  蔡美儿是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目前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华尔街日报》刊登的蔡美儿的文章是其新作《虎妈战歌》的节选部分。文章介绍了蔡美儿如何采用严厉的方法教育两个女儿。网站读者投票显示,60.7%的美国读者认同严厉的东方家庭教育方式。

  制订严苛家规

  虽然蔡美儿的两个女儿是美国人,但她一直秉承着“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对待她们。蔡美儿为女儿索菲亚和路易莎列出严苛家规“十不准”,当女儿没有按照要求去做时,蔡美儿甚至直接出口骂“垃圾”。

  蔡美儿在文章中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家长那样将孩子想得无比脆弱,因此不顾一切地辱骂、加压。中国妈妈可以对女儿说,“胖妹,减减肥吧”;相反,西方父母只能躲躲藏藏地谈这个话题,从来不提“胖”字,而他们的孩子到头来还是因为饮食失调和自卑而接受治疗。

  教育已见成效

  在蔡美儿的教育下,两个女儿4岁就开始阅读萨特的文章。长女索菲亚14岁便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表演钢琴独奏。路易莎在少年交响乐团中担任主要演奏者,此外功课果然门门拿A。两个女孩和妈妈感情很好,还敢开妈妈的玩笑说她“疯了”。

  蔡美儿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引起巨大反响

  《虎妈战歌》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华尔街日报》网站就有4000多篇评论,“脸谱”社交网站也出现大约10万篇评论。蔡美儿近日已收到成千上万封信件,有人认为她有道理,分享她有力、坚定的答案,但有人表示她已接近“虐待”女儿。

  1月14日,蔡美儿在《华尔街日报》评论版答复读者说,关于教育子女,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答案。我这种教育方式如果运用得当,绝对可以成功。所谓运用得当,是指父母必须用爱心、了解和参与,配合对子女的高度期望。这是父母教我的,我也希望传授给女儿。

十大“家规”

  1 不准夜不归宿

  2 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

  3 不准参加校园演出

  4 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

  5 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6 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

  7 不准有科目低于A

  8 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

  9 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10 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蔡美儿 虎妈战歌

《虎妈妈的战歌》引发中美教育大PK

  美国媒体认为,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将使中国的下一代在全球竞争中击败美国。

  近日,耶鲁大学 华裔女教授蔡美儿的新书———《虎妈妈的战歌》部分内容经《华尔街日报》刊载后,关于“中国妈妈”“悍母”式教育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关注,并迅速掀起一场有关中式教育与西式教育孰优孰劣的大讨论,仅《华尔街日报》网页上就有近7000条评论,Facebook网站上更是出现了10万余条评论。

  究竟“虎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多强悍,竟会引无数美国人竞折腰?《华尔街日报》日前一则“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标题过于招摇的书评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这位严厉的妈妈自称“虎妈妈”,一语双关,她生于1962年,属虎,而“虎”被认为是力量和权力的象征。她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奉行“打是亲、骂是爱,孩子 的前途比自尊心更重要”,“我吃盐比你吃米多,为孩子好就替他们做对的选择”之类的观点。她还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在其严格督导下,两个未成年女儿在同龄人中果然出类拔萃:大女儿成功步入卡内基大厅 表演钢琴,小女儿也成绩优异。蔡美儿将女儿的成功归因于其作为“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

  “蔡美儿现象”之所以受关注,她自身的成功背景也是原因之一。蔡美儿是菲律宾华裔,自小随父母到美国,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她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的文科学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把父母教育她的那一套所谓的“中国妈妈”式教育方式完全复制到自己女儿身上,希望把女儿培养成跟自己一样或更加成功的人。她对女儿实施的严厉家教与美国主流教育观所强调的尊重、民主、鼓励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另类且极端的观点一出,便在全美掀起一场反思育儿观的热潮。据网站读者投票显示,60.7%的美国读者认同严厉的东方家庭教育方式。

  美国媒体认为,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将使中国的下一代在全球竞争中击败美国。

 

蔡美儿 虎妈战歌

  “中国妈妈”曾是一个贬义词

  有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式妈妈”实际上是“中国式教育”的反映,其本质就是对孩子不尊重、管制过严、期望过高、急功近利等等。

  其实早在2009年4月,美国《侨报》副总编辑乔磊《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博文,就带来不小的轰动。文中指出,美国“华裔家庭的高中生认为‘中国妈妈’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中国妈妈’也会这样要求自己的孩子”;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中国妈妈”成了一句讽刺语,“这令不少华裔学生烦恼,不少妈妈感到委屈”。

  在美国的华人圈中,迫于竞争的异常激烈,华裔移民唯有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考上美国一流的大学,才能跻身美国的精英阶层,于是在美国的“中国妈妈”们迫于无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严加管教。

  再回过头来看国内,尤其是内地二三线城市,妈妈们的形象在孩子们眼中也不佳,甚至是“恐怖”。孩子们调侃道:妈妈是“如来佛”,做任何事都逃不出她的“五指山”;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我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我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吼”,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妈妈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却变成凶猛的“母老虎”?有教育专家认为:“中国式妈妈”实际上是“中国式教育”的反映,其本质就是对孩子不尊重、管制过严、期望过高、急功近利等等。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一线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妈妈们也把目光投向西方,在学习西方教育方式的同时也不断地反省自身。无独有偶,《华尔街日报》在刊登了《虎妈妈的战歌》书评之后两天也发表了“中国父母教子观念发生转变”一文,文章指出:“鼓励父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书籍开始越来越受欢迎,而非仅仅专注于优秀的学习成绩。这些书反映了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教育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转变,尤其是在中国的增长型城市。”此文列举了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畅销的基本育儿书籍,如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等。

  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站上的100多条评论中可以看出,90%以上的网友坚决反对蔡美儿极端的育儿方式,其中不乏辛辣的点评:“用欣赏和陪伴,帮助孩子努力付出追求成功;用鞭子和惩罚,迫使孩子惧怕失败唯有成功。对冷酷无能的家长来说自然喜欢第二种。”“这样的母亲大概就是极度自负却缺乏人生成就感的人吧,只能在自己女儿身上找安慰了。虽然中国过去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但现在在慢慢变化,而且大多数家长制定的规则也没有如文中这位母亲一样如此缺乏弹性。”

 

蔡美儿 虎妈战歌

评论:中国虎妈

说起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近来最让美国大众上心的,既不是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幕上每天300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也不是中国新近签下的200架波音飞机的大订单,而是中国虎妈的育儿经。

蔡美儿,是这位虎妈的中文名字。虎妈(Tiger Mother)的名号,则来自她新近出版的一本书——《虎妈的战歌》。在这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里,蔡美儿讲述了培养两个女儿的故事,推销她所称“中国式教育”的成功经验。

与美国式教育相比,虎妈的育儿方式是威权、严苛,有时候甚至是残酷的。她不允许女儿的成绩在A以下。在一次测试中大女儿只得了第二,虎妈让大女儿每天补习测试20遍。她不会像其他美国父母那样轻易地赞许自己的孩子,甚至在女儿表现不佳时称其为“垃圾”。为让孩子发觉自己的潜力,她会将她们逼到极限。小女儿怎么也弹不会一段钢琴曲,她不许女儿放弃,甚至以烧掉毛绒玩具为威胁,直到小女儿练到深夜学会弹奏为止。

虎妈的这些中国式教育理念和方法,大多来自她的父母。蔡美儿的父母是华人,早年从菲律宾移民到美国。蔡美儿出生于美国,在美国长大,现在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在前不久《时代周刊》的一次访谈中,蔡美儿将自己现在的生活归功于父母的中国式教育。在她看来,虽然小时候受到严格限制,无可选择,但正是这样,长大以后才可能过上有更多选择的生活。

虎妈的中国式育儿经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仅《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的在线阅读量就超过100万,并吸引了7000多条评论。蔡美儿引以为傲的“中国式”育儿经,被《时代周刊》批评为政治不正确。该刊的报道说,甚至在《虎妈的战歌》正式出版之前,美国的每一个广场、超市、咖啡馆里,大家就在谈论这一令人难以置信、让人愤怒的育儿方式。

尽管有悖于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但虎妈中国式教育的实效性却是难以否认的。按蔡美儿的看法,美国家长缺乏权威,不利于孩子充分发挥潜能。华人重视子女的教育,这在美国是有名的。去年年底,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考试中拔得头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美国经济的滑坡,虎妈的中国式育儿经给美国公众带来的不仅是指责,还有恐慌。按照《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的说法,这个中国家长非常努力,她的孩子也将击溃我们的孩子。更令人恐惧的,还有10亿个她。

虎妈蔡美儿,其实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她的“中国式”育儿经,照美国媒体的说法,甚至引起了全国性的恐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人的危机感。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火箭和航天航空、80年代日本的工业技术和财富,曾是触发这种危机感的源头,现在轮到了中国。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恐慌?中国国家形象片在此时登陆美国,是加重还是减缓了这种危机感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

 

虎妈蔡美儿强悍育儿 被批文化怪物

蔡美儿自称“虎妈”,但她的自豪感却没让许多华裔母亲们感到被代表了,甚至表示震惊和难以置信。

一位华人网友写到:我不认为这位偏执妈妈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不客气点说,她可能只是极度竞争社会异化出来的一个怪物。为人师者,志在教书育人,堂堂耶鲁大学的教授,育人水平和在法国垃圾电视节目中曾十分走红的超级妈咪有得一比。看来所谓的常青藤学校也只不过如此罢了……

蔡美儿的两个女儿露易莎(Louisa)和苏菲亚(Sophia)从不许在外玩过夜,没有玩伴日,不许参演校园剧,不许抱怨,不许参演校园剧,不许看电视和打电玩…,不许拿A以下的成绩,除体育意外,不许拿不到每一门课的第一,不许玩钢琴和小提琴外的任何乐器」。但露易莎和苏菲亚真的做到了以上种种苛求,苏菲亚还成功于2007年在纽约卡内基中心登台表演,这让蔡美儿非常自豪。

她也表示西方父母是否过度照顾子女的自尊心,事实上,华裔父母敢做许多西方父母难以想象,但是合法的行为。华裔母亲可以对女儿说:嘿,小胖妞,该减肥了!但西方父母只敢小心翼翼,但不得要领地试图表达这样的想法。

有网友认为蔡美儿绝对不能代表正统的中国文化,你看他父母抱着襁褓里的她移民美国的那张旧照片,就知道她是在这里长大的,她的父亲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包括她自己,再加上美国老公的影响,充其量她只是从中国土壤中酝酿出来的一颗基因变异的苗子,这种文化参杂了太多的东西!

 

蔡美儿 虎妈战歌

《虎妈战歌》精彩摘句

1. 当我看到美国的父母试图用一次又一次的表扬,来鼓励孩子完成那些诸如画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线条或学会挥舞这样极其简单的任务时,我发现中国父母有两件事超越了美国的父母:(1)他们在孩子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更美的梦想;(2)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路上到底能“走”多远、能“跳”多高。

2. 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习;而美国父母则不欣赏机械的重复。其实,不管是弹奏钢琴还是演算数学,一旦孩子展现了杰出的天赋,就会得到赞扬、钦佩和满足。这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自信的基石,并令艰苦卓绝、了无情趣的活动变得充满乐趣。这样的良性循环,使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们登上更加努力的新台阶。

3.为什么索菲娅3岁开始练钢琴,7岁获奖?在千难万难的“开头”,许多西方父母都会选择放弃。然而中国母亲却会在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

4. 在迪士尼的电影里,“好女儿”总是感到精神崩溃,发现生活并不完全需要循规蹈矩、力争上游。然后,她们脱掉衣服奔向大海,或做一些类似的事情来放纵自己。可这只是迪士尼吸引那些从未赢得任何奖项的人的一种方式。获奖使你拥有更多的机会,这意味着你可以自由地进行选择,并不需要你飞身跳进大海。

5. “决定采取一种混合的方法,”我说,“孩子在18岁前,按照中国的方法为他们构筑自信,并认识走向卓越的价值;18岁后再采用西方的方法,让每一个个体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路。我想这样可以两全其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