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贺岁档看明年对抗好莱坞

2010-12-10 阅读数 59826

  每年12月到春节长假,是长达三个月之久的电影“贺岁档”。一般从“保护国产片”角度,也尽量在这个最赚钱的档期,尽量少安排好莱坞大片。今年贺岁档,国产片竞争非常激烈,上半场有《赵氏孤儿》《大笑江湖》《让子弹飞》和《非诚勿扰2》,下半场有《新少林寺》《喜羊羊和灰太狼3》《最强喜事》等。今年因为所谓国产大片数量相对较多,所以被称为国产电影的“大年”,这容易让人产生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的“错觉”,也容易让人对电影行业的发展陷入盲目乐观。

  比如今年的贺岁档,让我明显感觉到,内地电影人在积蓄力量的同时,正在逐步发力、崛起。在CEPA刚开始时,港产合拍片曾经占据了内地国产片市场的绝大部分,时至今日,香港众多明星和制作人在内地仍拥有无数影迷和粉丝。但从今年,特别是贺岁档上映的影片来看,上半场的片子,内地主导投资制作的国产影片正在逐步夺回话语权。换句话说,投资中国电影的资金越来越多来自内地,来自港台的资金从比例上正在减少。

  表面上,是资金来源的变化,而同时,内地观众对港台明星的热衷程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我看来,这其实是随着观众人次的激增,文化话语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这是内地电影人在2003年电影体制改革以来,遇到的少有的一次市场机遇——真正把握市场走向的电影消费者,从文化口味上,一定倾向于更具有亲近感的“内地制造”的国产片——内地电影人在“亲切感”方面,具有一定的创作优势。比如你真的无法想象,如果杜琪峰要拍一个关于内地题材的警匪故事会是什么样子,用尔冬升在内地一次论坛上的话说,他自己到现在都还没怎么搞清楚,内地公安、武警在一些体制上的基本问题,比如警衔就跟香港完全不同,更不用说创作时必须要面对的法律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估计会让香港影人彻底“抓狂”。

  今年贺岁档公映的影片中,完全是香港风格的影片代表作是《最强喜事》和《新少林寺》,虽然来头不小,市场反馈估计也不会差,但最近这两年来,这类“港产国产片”在创作上,总给人一种“吃老本”的感觉,或许这本身是一种面对市场的妥协。所以现在来仔细看一下《大笑江湖》,反倒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

  因为导演朱延平来自台湾,他背后没有其他香港导演还要背负的港岛市场包袱,比起之前《大灌篮》和《刺陵》以港台主演和制作班底为主,这次《大笑江湖》从小沈阳、赵本山到编剧宁财神,都是明确地以内地市场为诉求。估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逐步看到,越来越多港台制作班底,但演员主要来自内地的电影作品,作为一种过渡,最终抢占内地市场主导权的,还是内地电影创作者主导的国产电影。其实,这种内地创作者向港台前辈学习,逐步吸纳,最终为我所用,直到成为市场主流,内地的电视剧在过去十年就彻底验证了这一点。在我看来,中国电影一定会步其后尘,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另外一个有趣的事是,稍稍回顾一下这些年中国电影的年度总结,似乎总是在重复着同样的话,无非是创作环境、审查制度、反盗版、专业性人才匮乏、管理落后、影院数量不够……但观众最关心的不是这些产业方面的问题,而是中国电影到底什么时候能“好看”起来。这个要求无论如何都不过分。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在当下的中国,真的好难回答。如果说中国电影有什么问题,还真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能解决好的,面对即将到来的2011——根据WTO相关承诺,随之而来会有数量更多的好莱坞电影,指望某颗大力丸来包治百病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一定要为中国电影发展提点建议,在我看来,现在应该是强调“产业升级”的时候了。我把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比喻为春秋末期,战国未到,乱着呢,旧秩序被改变,新的一套还在摸索,仍未建立起来。现在强调“产业升级”,就是不仅仅要把电影当成一个作品、产品,而且当成版权来源中心,当成多媒体内容提供方。

  随着像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等这样的专业电影公司的陆续出现,下一步是资方专业化、产业化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如何向更综合性的娱乐公司、传媒集团公司转变。或者说,无论是垂直打通电影产业链本身,还是向互联网、电视、出版、新媒体等方向横向跨界发展,跳出来一点看,可能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图景。比如明年春节要上映的《喜羊羊和灰太狼3》,其电影作品已经只是文化产业链中的一环;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制片人在重视创作之外,普遍开始重视电影的市场营销。

  每年的贺岁档,表面看是各路国产大片厮杀的战场,但作品背后,国产电影正在发生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虽然内地电影人在创作上拥有一定优势,但所有国产电影从明年开始,都要迎战数量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这是内地、港台电影人身上共同肩负的重任。所以,中国电影现在必须从产业体制上升级,才能成为正面对抗好莱坞电影最有效的推助器,这是今年贺岁档给我最大的启示。

  贺岁档 东方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