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张翎,今夏这个女人的《余震》感天动地

2010-07-29 阅读数 365225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陈寒冰 实习生吴文希 黄豪

今年夏天,《唐山大地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传奇。短短5天就拿下两亿的票房,刷新多项中国电影史纪录。有人说,这是一部哭戏多达28场的片子;有人说,这是一部让人泪流成河的片子;有人说,这是一部让人哭痛了五脏六腑的片子。但就在观众为导演感叹之时,有个躲在背后的女人却是功不可没,她便是电影小说(原名《余震》)作者张翎,一位定居国外的兼职作家。到底是什么动机让她创作了这样一部感天动地的小说,并且让你心甘情愿泪流满面? 

结缘冯小刚,没想却火了

张翎是谁?大多数国内读者都没有印象。这不奇怪,因为张翎是一位定居加拿大多年的兼职作家,她的正经饭碗是多伦多市一家医院的听力康复师,不仅与汉语无关,与写作无关,与中国主流文坛更是隔山隔海。但2010年夏天,有一个男人,让张翎走到了公众面前,他便是冯小刚。

张翎2007年的中篇小说《余震》问世之后,有数位知名的电影人不约而同地表示了将之改编为电影的兴趣。其中,只有冯小刚让张翎觉得最自然,“冯小刚来多伦多做《夜宴》后期制作时,我们就认识了,那时,我还没写出《余震》。他其实也不了解地震,当时唐山市政府跟他说给他钱让他拍一个。后来他在《人民文学》上看到我的小说,很感动,就想拍这个故事。那时候这个小说已经卖给了一个年轻导演,他一直没有拍,并很痛快地答应卖给冯小刚。这个小说的电视剧版权也就卖给了华谊。”

飞机延误,与大地震结缘

其实,《余震》的作者张翎并没经历过唐山大地震,但当她第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唐山大地震的有关信息时,就有了创作的想法。

2006年7月末的一天,张翎在北京机场等候飞往多伦多的班机。“班机因大雨推迟了一次又一次,百无聊赖的等待中,我想起了机场里的一家书店。那天书店里人极多,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将我轻轻地拨过人流,让我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高处的一本灰色封皮的书——《唐山大地震亲历记》,这才猛然想起那天正是唐山地震三十周年的纪念日。”

地震那年,张翎在温州,还处在懵懂年岁的她并不知道这场灾难意味着什么。“可是那天在北京机场,那本书三下两下抹去了三十年的时光和几千公里的距离,将一些往事直直地杵到了我眼前。我被击中了,我感觉到了痛。”于是,正是这种直击心灵的疼痛感让她有了创作《余震》的强烈欲望。

“双胞胎”,被压来源真实回忆

没有亲身经历过大地震,却要写出一本关于地震的书,对于张翎来说是困难重重的。为此,张翎翻阅了大量资料,包括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张庆洲的《唐山警示录》以及所有能收集到的关于那次大灾难的资料。

在创作过程中,她看到了太多亲历者身后的悲伤故事。

相信看过《唐山大地震》的观众,很难忘记这一幕,“龙凤胎姐弟”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之下,母亲只能选择救一个,挣扎的母亲最终选择了救儿子……这个情节让无数观众留下了眼泪,说起这个情节,张翎称是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被一段回忆深深触动了:“两个年轻女孩被压在一块水泥板之下,营救人员撬这头水泥板,那头的女孩就会被挤疼。

两个女孩在那种时候依旧唱歌彼此鼓励,叫营救人员在救自己的时候‘轻一点’,不要伤着另一个女孩。”

 

链接

地震亲历者回忆录

冯小刚希望用《唐山大地震》讲述人们震后多年来的心理创伤,不论多么高明的艺术作品,面对亲历者真实的遭遇都会显得苍白。都说唐山人坚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苍茫的废墟上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可是再坚强也忘不了三十多年前的那场浩劫,瞬息之间天崩地裂,亲人离散,这场灾难带来的伤痛和感动,只有那些经历过的人才真正明白,也更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死了那么多人,我们哭哪个?

讲述人:宋守述,65岁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片尾,一个镜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华发老者对着纪念墙上儿子的名字喃喃自语:“过两天我再来看你。”之后骑上自行车,慢慢淡出镜头。一旁打出字幕:“宋守述,65岁,冶金矿山机械厂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妹妹和儿子,儿子宋永杰年仅5岁。”

宋守述回忆道,那年天气热得有点反常,地震当晚自己睡得很早。3点42分,老伴感觉有声音和地光,以为是刮风便起来关窗户,还没坐下就地震了。“我们家楼上九百斤的盖板掉下来,就跟《唐山大地震》里面演的一样,一块盖板压着我们一家人。儿子当时就被压得胸出血不行了,女儿睡在床边没事儿。我在地震前被老伴拽了一下,爬出来时伤到了腰。”

即便现在很多年过去了,宋守述还是难以掩饰住对亲人的怀念:“都说我们唐山人坚强,我们唐山人不哭,你说我们死了那么多人,我们哭哪个?还是先顾活的吧。”在他看来,“先把活下来的保护好”才是最重要的。

震后34年 丈夫拒拍全家福

讲述人:贾艳霞,49岁

贾艳霞在15岁那年经历了大地震,幸运的是家里没有人遇难。十多年后,贾艳霞结婚了,丈夫是个地震孤儿。为了照顾丈夫的感受,结婚后贾艳霞就再没说过地震的事。因为丈夫一家六口,就剩了他一个。直到去年,冯小刚带着他的《唐山大地震》走进她的生活:剧组向全体唐山市民征集100个家庭的全家福。“我跟老公说,我们拍一张大全家福吧。”贾艳霞说,自己的父母加上姐妹和各自的家庭,全家福应该有11个人。“他愣了半晌没说话,最后好不容易憋出一句‘算了吧’。”“直到看首映礼,我都没和他说。实在不忍心再去揭他心里的伤疤。”贾艳霞心痛地说。

唐山人观影后喊“中”

《唐山大地震》在唐山进行万人首映,作为在这块“受难地”出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唐山观众对于影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认同:情节厚实 触动人心

因为电影里演的都是身边的事,所以片中提到的一个小路口、一句熟悉的方言,很能引起唐山观众的共鸣,再加上片中有不少地震亲历者的本色演出,都让本片更显真实。在影片放映的过程中,不时可听到场内观众的抽泣声,而在电影放映结束后,几乎所有唐山人都用 “感动”和 “震撼”来形容观看感受,尤其是当导演冯小刚问道:“这次我是回来交作业的。我只想问问唐山人民,我的作业中不中?”现场万人齐声喊出“中”,以此表示对影片的高度认同。

不认同:场景不够惨烈

虽然赞好声一片,不过也有小部分观众给影片挑刺。观众张老伯认为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事实,却没有太多感动:“我觉得影片中的场景不够到位,当时的情况惨烈得多,看起来也可怕很多。而且当年地震之后,我并没有看到这么多受伤的人和尸体,因为大家都被埋在地下了。”

  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张翎 余震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