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原作者:我写的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

2010-05-17 阅读数 136864

“杜拉拉就是一个普通人,杜拉拉的故事就是一个普通人靠自己的持续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故事,这是我最早塑造这个人物的初衷,从《杜1》到《杜3》,始终没有变过。”

  从李可的第一本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简称《杜1》)面世到现在,已过去2年零8个月,但在那时生成的“杜拉拉旋风”却一直刮到现在,而且风力不减反增。杜拉拉的故事,不仅在书本中延续着,而且被搬到了舞台上、银幕中、电视屏幕里——杜拉拉,就这样成为了被无数都市白领奉为成功典范的名字。

  但李可却说,杜拉拉只是个普通人,即使在她获得成功以后,她也只是个普通人。或许就如李可自己,在因为《杜拉拉》成为当红作家之后,依然坚持着“分享观点,却不分享生活”的低调。她说,她也只是个普通人。

  关于杜拉拉的形象:一个踏实的普通人

  在热映热播的电影电视版《杜拉拉升职记》的协同作用下,杜拉拉系列三本小说全部杀入4月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前十,《杜1》位居榜首,面世不到半个月的《杜拉拉3: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简称《杜3》)则是排名最高的新书。

  此时的李可,应该享受到了充分的成就感。她说:“人需要成就感,有的人特别需要,而我就属于这种类型。”

  李可说,对于成就感的渴求,让她给自己的目标设定得比较高,“我是一个绝对不愿意凑数的人,要做就做好,至少自己要认为是好”。她说,杜拉拉的故事她还会继续写下去,但不会写到卖不动为止,“我希望尽量分享积极有效的内容”。

  “杜拉拉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是个综合体,因此很多人会从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句话李可说过很多次,她说,她笔下的杜拉拉就是个很普通的人,聪明程度不过略高于平均水平,“和大部分人一样,开始的时候她没有什么职业规划,糊糊涂涂地埋头苦干。虽然觉悟之年已届30,总算不晚。她逻辑较好,善于总结,踏实自然。她也有许多不足,比如不够宽容,不够达观,对不同观点者影响力不够。”

  李可说,“从《杜1》到《杜3》,杜拉拉在成长,却始终还是那个有理想,并且踏踏实实工作的杜拉拉。”

  关于杜拉拉的追求:事业与感情的平衡

  杜拉拉的爱情,在小说中就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被改编成话剧和影视作品后,爱情更是成为了杜拉拉故事的主线。

  关于职场女性面对事业与爱情的矛盾,李可从不回避。“拉拉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她一直在追求的是事业和感情的平衡,三十岁的情感与二十岁不同,会更现实。 ”李可说,在职场中,女性会更多地面临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问题,“譬如杜拉拉在《杜3》中之所以跳槽,一方面是追求自己的理想,一定要做C&B经理,另一方面,她只有离开DB,才有可能跟王伟走到一起。”

  而谈到自己对于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李可说,“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我会选择家庭。”“当然,得看你对家庭有多满意。事实上,令人满意的家庭,常常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愿意配合你对事业的追求,”她举了一个例子,“王伟在《杜1》中选择离开DB,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护杜拉拉,他是理解拉拉对于事业的追求的。”

  关于改编权的出售:这就像儿女的婚事

  和李可的对话,总免不了要谈到那些走上舞台和影视作品的“杜拉拉”们。不过,令我们有些诧异的是,李可直到现在都不曾看过其他各个版本的《杜拉拉》,“还没有机会看话剧和电影,电视剧刚刚在一些地方台播出,也还没有机会看。”

  李可说,这是一种释然。“在出售每一种艺术形式的改编权之前,我会很认真地去辨别买家是否能很好地表现作品。在出售之后,我就释然了。好比儿女的婚事,做家长的同意也罢,反对也罢,要明白自己在这个事情中的地位。我相信他们能表现好,所以我交出了改编权,之后,就看他们的了。”李可在这句话的末尾打上了一个笑脸。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重复了很多遍的话,但是,仍然非常对。”李可说。

  与影视作品中更注重杜拉拉的爱情或生活不同,李可写作杜拉拉系列小说的意图,却是分享职场经验,关注现实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专业工具和思路。“把抽象复杂的东西,量化规律化,从而化难为易,使得经验不是足够丰富的人,以及虽然有一定经验但判断仍不够清晰的人,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水平和能力,这就是专业技巧的力量,”李可说,“我希望能够做出这样的分享。”

  她说,采用小说形式是为了方便读者记忆和理解,“小说总比教科书更不费脑子”,“我希望看小说的人,能够早日悟道,通过自己的持续努力来获得个人的成功”。

  采访/本报记者 董立林

  杜拉拉升职记 李可 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