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根面条上的甲骨文字各不相同。(图源/央视新闻)
文/王济川
“去博物馆干饭”正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新风尚。从四川的“东汉同款”小碗菜,到殷墟的“甲骨文面条”,再到西安的唐风餐厅……如今,“逛展+干饭”成为年轻人的新潮流,博物馆的餐厅不再是附属设施,反倒成了打卡地标。
文物与美食的相遇,是文明传承的自然延伸。从河姆渡遗址的稻壳遗存,到马王堆汉墓的辛追食单,再到清代御膳房的银质餐具,饮食文化本就镌刻在文明的基因里。博物馆做的,只是将文物中记载的饮食智慧“翻译”成当代味道。四川的东汉小碗菜,复原了画像砖上“厨事图”的烹饪方式;殷墟的甲骨文面条,用墨鱼汁印上“大吉大利”等甲骨文字;西安的唐风套餐,参照唐墓壁画中的宴饮场景搭配菜式。文物走出玻璃展柜,以可触摸、可品尝的方式回归生活。
“文化+美食”的组合,为博物馆注入了全新活力。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4.9亿人次。美食的加入让参观节奏慢了下来,观众在餐厅里讨论文物细节,家长借着菜品给孩子讲历史故事,原本肃穆的场馆变得热闹鲜活。这种互动式体验,让博物馆变成“文化体验场”,也让文物故事有了更生动的传播载体。
博物馆的美食创新,也要守住“真”与“新”的平衡。西安博物院的胡饼,严格参照敦煌文书中记载的配料比例;苏州博物馆的宋式点茶,复原了《大观茶论》中的茶艺流程;故宫的文创糕点,纹样取自馆藏瓷器的缠枝莲纹。这些美食背后,是考古学家、营养师与厨师的协作,既保证文化内核真实,又契合当代口味。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守护文物的终极意义,是让文明滋养当下生活。当文物中的饮食文化变成舌尖上的味道,当千年古韵融入日常烟火,文化传承就有了鲜活的形态。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分享博物馆美食时,不经意间成了文化传播者;孩子们在品尝中记住的历史细节,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深刻。
从商周的青铜炊具到如今的博物馆餐桌,饮食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当更多文物元素走进生活场景,当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的姿态贴近大众,千年文明就会在烟火氤氲中生生不息,这正是文物“活起来”的最好模样。
来源:红网
编辑:阿挽
审核:吴雯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