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开学了,
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肾脏内科迎来了一波就诊小高峰,
好多来就诊的患者
只敢对着医生小声说,
生怕被别人听了去。
↓↓↓
“医生,我家孩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要住校。他这个毛病如果没治好,可是要被同学笑话的,到时孩子会自卑的,你可要帮我们好好看看。”
“医生,我家孩子过几天就要初一了,去住校……”
“医生,我家孩子要读初一了,怕住校后自己起不来上厕所……”
这一波就诊的患者,
竟然很多都是大孩子,
还很巧都是准初一、
十二三岁的男孩子。
他们都是来看一个
有点难以启齿的疾病
——遗尿
看着焦虑的家长、又羞又恼的孩子,肾脏内科副主任傅海东内心直叹气!
爸妈上闹钟提醒
孩子压力山大
在来就诊的患者中,一个家庭尤其让傅海东医生印象深刻:全年365天,该患者的爸妈每天都要上凌晨一点的闹钟,雷打不动把孩子叫起来去尿尿,生怕哪一天错过了时间,孩子就尿下去了……
这种成年累月的半夜惊醒,让父母、孩子睡眠都大受影响,心理压力也很大。但他们竟然就这么多年一直这样,直到孩子要上初中,面临住校,才下决心带他来看。
医生问为啥没有早点带孩子来看,爸爸妈妈的回答是:以为这个也不算个病,孩子大一点了就好了没想到一直没好,要住校了就再也等不起了。
“其实,很多家长也有类似的想法,所以就一直等等等,等到孩子很大了才来,多受很多年的苦,少部分病人还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尿床不处理
身心都受害
儿童遗尿症,俗称“尿床”,在临床上指5岁及以上的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统计资料表明,遗尿症的患病率非常高,我国约15.2%的5岁儿童和8.2%的7岁儿童受此困扰。
尿床不处理,危害非常多!儿童时期的遗尿如果不及时处理,不仅影响孩子们的夜间休息和生长发育,还会成为他们正常社交的阻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有些研究显示,其危害程度仅次于父母离异、吵架。而顽固性遗尿的部分病例甚至还会迁延至成年期,造成更长久的折磨!最重要的是,导致遗尿的原因非常复杂,还可能隐藏着其他疾病,如泌尿道感染、泌尿系结石、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功能不全、儿童糖尿病、脊髓病变、尿崩症等,因此不及时查明遗尿病因,对宝贝的健康造成隐患。所以说尿床不是孩子没长大,而是一种需要积极关注的“疾病”!
90%以上孩子遗尿问题
都可以解决
遗尿症的成因较为复杂,90% 以上都不是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常见原因为夜间尿量生产和膀胱容量不匹配、觉醒功能障碍等,也会涉及到遗传因素,若父母一方有遗尿史,孩子患病风险增加约 40%,双方均有则可能达 70%;心理因素方面,焦虑、家庭环境变化,如二胎出生、入学、搬家、父母争吵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遗尿。
遗尿,是可以干预并治疗的,大多数原发性遗尿症,通过饮水控制、生活习惯调整、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因此,偶尔一次尿床,家长无需过于紧张,可留意孩子当天是否过于疲劳或运动量过大,有相当一部分的尿床现象能够自愈,有15% 的患儿可能自发缓解。但如果是长期遗尿、遗尿频繁,还是应及时带孩子看医生,通过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可初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先天畸形等潜在的继发因素。
遗尿治疗手段多样,有时只要调整饮食和行为就可解决问题。
“很多家庭喜欢让孩子‘睡前一杯牛奶’或者‘睡前喝杯水’,这成为不少孩子遗尿的原因所在,这种饮食习惯一定要调整。”
可以通过生活管理改善:
白天多喝水,尽量避免冷冻食物(雪糕、冰激、冷冻酸奶等)、凉性食物(西瓜、梨子、冬瓜、苦瓜、莲藕、薏米等)、饮料、中药凉茶、咖啡、巧克力等。晚餐时间不易过晚,过多蛋白饮食,过咸。
喝汤不能太咸以免过渴致饮水增加。睡前2小时尽量不喝牛奶、喝水及含汁液较多水果,高糖食物等。睡前排尿,睡前适当鼓励和提醒,减少依赖性,培养患儿独立性等。中午午睡,晚餐后不要剧烈运动。按时睡觉,睡前排尿。处理患儿便秘,注意其外阴尿道口卫生护理。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控尿,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行为治疗。
这种治疗的内容有:养成日间规律排尿(每日4~7次)、睡前排尿的良好习惯;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习惯;设立奖励机制,不断强化正性行为,积极参与遗尿症的管理,避免使用惩罚措施,减轻孩子对疾病的心理负担。
除此以外,最为基础的还有药物治疗,一般规范治疗3-6个月即可有效实现尿控。家长及时带有症状的孩子就医治疗,千万不能拖!
来源:今日女报/凤网综合自新闻晨报、浙大儿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编辑:陈雪炎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