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报/凤网讯(记者 罗雅洁 通讯员 王宋明)“医生,快看看我的孩子!手指肿得像小萝卜,还发黑了!”近日,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诊室里,一对年轻父母抱着怀中哭闹不止的女婴乐乐(化名)呼救。
据乐乐母亲刘女士回忆,孩子近一个月来频繁吃手,尤其在睡前和独处时,常常将右手第二指含在嘴里吮吸。家人觉得“不卫生”“会影响牙齿发育”,尝试过拿玩具转移注意力、轻拍小手等方式,却始终不见效果。突然在网上看到“捆绑法能快速戒吃手”的说法,便网上买了弹性绷带,将孩子右手松松缠绕了几圈,想着“一晚上就能让她记住教训”。
“夜里孩子有点闹,我们以为是饿了,喂了奶也没用,直到天亮解开绷带才发现不对劲。”刘女士哽咽着说,解开绷带时孩子右手第二指已肿得比正常手指粗一倍,指腹皮肤呈紫黑色,触碰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她赶紧带着孩子前往医院就诊。
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罗鸯鸯接诊后立即为孩子检查,发现其右手第二指远节指腹皮肤坏死,皮下组织肿胀明显,指腹皮肤出现瘀紫,提示血液循环严重受阻。“弹性绷带看似宽松,实则会随孩子活动越勒越紧,加上婴幼儿皮肤娇嫩、血管纤细,长时间捆绑极易导致局部缺血坏死。”罗鸯鸯表示,若再延迟松解绷带,坏死可能蔓延至指骨,届时可能需要手术截指。
进行治疗换药后,乐乐伤口明显好转。由于婴幼儿无法表达疼痛细节,罗鸯鸯告知刘女士回去后要细心观察乐乐手指颜色、温度和肿胀程度,通过孩子的哭声和肢体反应判断恢复情况。“最关键的是恢复局部血供,但婴幼儿组织修复能力虽强,坏死区域的皮肤愈合仍需要2到3周的时间。”罗鸯鸯解释,治疗期间需严格预防感染,每天换药时都要小心翼翼,避免触碰脆弱的新生组织。
罗鸯鸯提醒,婴幼儿吃手不是错,其行为背后藏着成长密码,吃手是婴幼儿感知世界的正常方式。“0-1岁是口腔敏感期,孩子通过吮吸、啃咬探索物体,吃手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还能促进口腔肌肉发育和神经协调。”只要保持手部清洁,吃手是完全无害的,多数孩子到2-3岁会自然消退。事实上,家长对“吃手危害”的担忧多源于误解。
罗鸯鸯指出,网传“吃手会导致牙齿畸形”并无科学依据,只有持续到学龄前且力度过大的吃手行为,才可能轻微影响牙齿排列;而“不卫生”的问题,只需勤给孩子洗手就能解决,远不必采取极端手段。“真正需要干预的,是孩子因焦虑、孤独而过度吃手的情况。”罗鸯鸯举例,若孩子只有在陌生环境或父母离开时才疯狂吃手,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信号,此时家长应多拥抱、陪伴孩子,而非制止行为本身。她建议,当孩子吃手时,可通过摇铃、布书等玩具转移注意力,或轻轻握住孩子的手做被动操,用温和的互动替代强硬的阻止。
编辑:罗雅洁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