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生哭泣照被“高潮针”广告盗用,最新进展→

2025-05-15 阅读数 45278

近日,网民梁女士通过视频爆料称,自己两年前拍摄的一张哭泣自拍照片,竟被黄色网站、不良广告多次非法盗用。而在近期网络热议的“高潮针“话题中,这张照片也赫然在列。

5月14日晚上8点多,梁女士再次通过社交平台发声,表示涉及盗用其照片的内容已完成删除处理。

1.jpg

自拍照频繁被不良商家盗用

女生维权持续2年

5月14日晚,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了帮助梁女士维权的相关机构,该机构工作人员王先生向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我们和厂商协商后,厂商让运营者对侵权行为进行删除处理,目前所有平台侵权内容已被删除。”

据钱江晚报报道,梁女士称,自从照片在2023年被盗用后,就一直忙于各种举报、联系删除这些盗用照片的账号。就连高考前一天,她还在处理举报这类情况,但举报效果微乎其微,盗用者依然源源不断。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小梁选择公开发声,呼吁短视频平台能够完善举报制度。但没想到,她却再次经历了网暴,一些网友评论:正常人怎么会边哭边拍照?你怎么知道自己的照片被放在了黄色网站?你是不是想红?

小梁不解,那只是一张很普通的照片,为什么不能友善对待受害者?

3.jpg

小梁的求助内容。图源:受访者供图

对“随手盗图”“随心造谣”

必要时可“自诉转公诉”

订婚宴照片被谣传为会所技师、分享励志人生被培训机构盗图招生、祖孙合照被谣传老夫少妻……近年来,盗图造谣事件频出。

4.jpg

祖孙合照被谣传老夫少妻/图截自网络

其实,那些“随手盗图”“随心造谣”的肇事者,往往并不在乎被盗图的人有怎样的生活、会受到何种影响,甚至根本不知道受害者姓甚名谁。对这类人而言,照片中的主角,只不过是他们获取流量乃至“找乐子”的工具,而非一个个活生生、会受到伤害的人。

从本质上看,这种流行于互联网时代的诽谤现象,是网络空间带来的距离感与疏离感的副产品。对此,社会舆论还应加强监督,激浊扬清,竭力让每个受害者的委屈都得到倾诉、名誉都得到澄清;司法机关也要依法积极出手,必要时启动诽谤案件的“自诉转公诉”程序,有效帮助受害者维权。

用法律“硬刚”才不会一直“哭泣”

平台不能变相纵容!

如果说主动盗用梁女士肖像的侵权人是“始作俑者”,那么平台方面若对这种侵权举报的处理效率低下,无异于会构成一种更深度的“伤害”。毕竟,被盗用的个人照片是在相关平台上被传播,如果平台消极应对,说轻点是一种冷漠,说重点是“纵容”侵权。

梁女士在网络平台发声求助后,虽然得到了部分网友的支持和鼓励,但也有网友发表诸如“你没事发什么照片?这不赖你自己吗”“谁叫你乱发情绪照的”等评论。如此非但不同情、反而抨击受害者的行为,不亚于制造了“二次伤害”。舆论对于个人权益遭遇侵害所表现出的这种“复杂”态度,也未尝不是相关侵权行为有恃无恐的一种诱因。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苛责,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在肖像权保护上的社会意识偏差。

希望梁女士能通过法律武器讨回一个公道,同时,面对这样的个体遭遇,也呼吁相关部门针对侵犯个人肖像权、名誉权的各类盗图行为,加大常态化打击力度。要知道,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照片的盗用门槛较低,这样的案例固然再次提醒个人应有更多的隐私保护意识,在网上“晒图”多些审慎,但若不能建立相匹配的法律保护机制、营造对盗图行为的“零容忍”共识,梁女士的遭遇便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此事引发舆论关注,已然具备了标志性意义,司法机关不妨将此作为典型案例,依法给予公正处理,早日结束对个人的侵害,也给社会树立一个正面典型——肆意盗图,侵犯肖像权、名誉权,就该付出应有代价。用法律为人们的合法权益撑腰,才能不让受害者一直“哭泣”。


来源:综合大皖新闻、上游新闻、正观新闻、央视网

编辑:罗雅洁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