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2月来到上海动物园,先在食草动物队的大象岗位,之后轮岗养过河马、犀牛;灵长队的话,我养过金丝猴、黑叶猴、狒狒、环尾狐猴等等;然后又去了食肉队,养了老虎、豹子,然后猞猁、狐狸、狼,还有小熊猫等等;现在在食草区,养的是鹿和羊。”
这是2000年出生的南京女孩马雅的工作介绍。她先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拿到本科学位,后在剑桥大学拿到硕士学位,2024年2月,她放弃生物医药企业的工作,入职上海动物园,成为一名饲养员。
图源:新闻晨报
对此,网友议论纷纷,有人称这是一种“人才浪费”
也有很多网友“喜欢就好,人生不应该被定义”
面对质疑,马雅回应工作“早八晚五”,每天和动物打交道,要接受笼舍的各种气味,要做些体力活,多年学习的兽医理论不时遭遇实践的挑战。马雅不介意,还有点高兴。之所以选择饲养员工作,她说是因为“过往的学习偏科研理论,不太会跟动物有实际接触。我还是想来动物园做一些可以跟动物直接接触的工作,或者做一些能够亲眼看到效果的工作”。
对于有网友评论“动物园是事业单位编制妥妥铁饭碗”,马雅坦言“稳定不是我特别考量的点,但我肯定会考虑工资待遇,我觉得是可以的。最主要的是,我想做跟动物相关的工作。”也有人说名校生当饲养员是“大材小用”。马雅觉得,理论知识仍有用武之地,动物种群管理的数据分析方法在科研中会用到,兽医药理学的知识在动物生病治疗时也能发挥作用。看似重复的工作,实际却加深了她对动物园运作等行业现状的了解。
喜欢和动物打交道,父母很支持
江苏南京女孩马雅从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直接申请去英国留学,在帝国理工的生物科学专业完成本科学习后,她找到了自己具体感兴趣的内容:和动物打交道。
于是,研究生阶段,她选择了剑桥大学的兽医科学专业,主要研究课题是狗的骨肉瘤。
马雅在英国留学期间(图源:新闻晨报)
研究生毕业后,她选择回国,曾在一家生物企业有过一年短暂的工作经历。
但做了几个月之后,她发现这份工作和她的兴趣相去较远,此时,上海动物园的招聘启事让她跃跃欲试。“当时正好看到上海动物园招饲养员,岗位职责包括动物饲养繁育、丰容、科研、和其他动物园开展交流等,这些都是我想要尝试的工作内容,所以就来上海应聘了。”
很幸运的是,她被上海动物园录取了,成了一名动物园“铲屎官”。
在上海动物园当“铲屎官”是种怎样的体验?
每天早晨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去看看动物们是否健康(图源:新闻晨报)
每天的工作从8点开始。
先是巡视展区。马雅现在和同事一起饲养梅花鹿、豚鹿、岩羊等8种、64头动物,“巡视展区主要是观察动物们是否健康,有没有异常行为,细小的环节都不能放过,有时候一个细小的环节就反映出动物的身体健康状况。”马雅说,上午的巡视一般要花20分钟左右。
之后就是花费时间最长的展区打扫工作了,食草动物的粪便虽然味道相对小,但是数量多,要把它们都清扫放入垃圾桶,再交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运输至指定场所。3个同事分工合作,把各个动物展区打扫完毕,2小时就过去了。
打扫动物展区(图源:新闻晨报)
然后就要开始给动物们喂上午的一顿“饭”。“食草动物是一天两顿,秋冬季的食物相对简单些,主要是干草和颗粒饲料,春夏季的食物会丰富一些,有青草、新鲜树叶和果蔬等,喂食花费的时间会长一些。”
这一通活干下来,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给动物喂饲料(图源:新闻晨报)
中午休息一会,下午的活也是从巡视展区开始。下午的巡视会比上午更细致、更费时间,如果有单独饲养的病号要特别探视,有特殊情况需要和兽医沟通,还需要关注有没有游客投喂等现象,及时劝阻。如果有科普讲解,需要参与讲解,和游客进行互动。如果展区有更新计划,还需要参与设计。
巡视完成之后,开始喂下午的一顿“饭”。
通常,把动物们关入室内笼舍后,5点可以下班。
对于女儿在动物园当饲养员,马雅的父母都很支持。“我父母都是学外语专业的,工作和生物完全没有关系,但是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兴趣,我来上海面试饲养员的时候心里有点紧张,他们跟我说‘加油’!”
今年春节,马雅第一次留守岗位,没有回家过年,父母也都很理解和支持。
父母还发现,女儿从事户外工作之后,比在室内工作更健康了。
在基层锤炼然后给予充分的培养和成长空间
除了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马雅,上海动物园里还有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毕业的,还有更多国内知名高校、重点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在知名大厂锤炼过、来上海动物园应聘文创岗位的,他们都需要在一线饲养岗位轮岗,至少半年,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给予充分的培养和成长空间。
上海动物园年轻的饲养员们(图源:新闻晨报)
上海动物园园长裴恩乐介绍,在国家最新的职业名称中,“饲养员”叫做“动物园保育员”,他们的职责不再是打扫笼舍那么简单,还要参与动物保护研究、做科研课题,比如动物营养学、动物行为学、动物谱系、动物繁殖等,同时还要参与对公众的科普教育等,“上海动物园每年都会拿出50万元,用于支持一线工作人员进行科研,鼓励每一个饲养员积极申报课题,有能力的也可以申报市绿化市容局、市科委、中国动物园协会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培养他们成为专业技术人才。”
“20多年前,我们有3个本科同学来上海动物园工作,后来2个走了,只剩下我一个,但这些年,饲养员中本科生、研究生越来越多,热爱动物饲养、热爱动物园,愿意留下来的也越来越多。”上海动物园一名老员工说。
“这两年,报名应聘饲养员的大学毕业生中,知名高校、高学历的明显增多,年轻人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工作。”上海动物园组织人事科负责人表示。
提到未来,马雅希望,不仅要把每天的饲养工作做好,还要做一些科研,针对动物营养学、疾病治疗等做更系统的研究;考虑再学一些兽医技能,之前学习的知识偏理论,希望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还有动物园的科普宣传、对外交流,也会找机会多多参与。
马雅们的故事,是新时代职业选择变迁的生动寓言。80后、90后曾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而00后更看重“我喜欢”。这种转变的驱动力,既源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也得益于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包容。
这种改变其实早有端倪。2000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迫于生计选择去卖猪肉,当时众人对他万般嘲讽,还说“文曲星坠入凡间”。20余年过去了,现在他和另一位北大校友一起推出的品牌“壹号土猪”,门店已开到全国30多个城市,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高学历人才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爱好,有自主选择工作的权利,有开拓更多人生可能的自由。人生很长,不必慌张,更不必过早地评判得失,用足够的坚持与耐心,矢志不渝地朝着属于自己的方向迈进,终有一日会与美好不期而遇。
学历只是职业生涯的“敲门砖”,而非“终点站”,并不必然决定人生的高度和厚度。对马雅“大材小用”的质疑,本质是对教育目的的误解。教育不应是制造“标准化精英”的流水线,而应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主动选择人生的个体。人生的“最优解”也未必是世俗定义的“成功模板”,而是在热爱与专业的交汇处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茶无上品,适口为珍。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打破偏见,社会才能迎来更开放、多元的职业生态。
来源:综合自东方网、新闻晨报、澎湃新闻、新民晚报、侬好上海、网友评论等
编辑:小清
审核:陈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