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文化站开公益课:帮 50多个孩子考上艺术名校

2024-04-19 阅读数 15469    赞 7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4 月 14 日,星期日,永州市东安县大盛镇综合文化站里又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当地的留守儿童,他们有的在图书室读书读报刊,有的在拉二胡,有的在习字作画……

10 多年来,这个文化站创办的“艺术课堂”共接待当地乡村学生 6000 多人次,先后有 50 多名孩子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曲学院等艺术名校,成为当地老百姓口中的一段佳话,仿佛乡村振兴中的一首咏叹调。 

为乡村留守孩子办艺术课堂

“只要留守儿童想学,我们都愿意教。”4月15日,永州市东安县大盛镇综合文化站负责人唐运贵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他为乡镇和村里的孩子办“艺术课堂”,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大盛镇是东安县最偏远的乡镇,距离县城60多公里。在一次比较全面的乡村走访中,唐运贵发现全镇80%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祖辈照看,很多时候,老人们对于孩子的管教却是有心无力。“音乐是打开孩子心灵‘窗户’的钥匙,这里的孩子有音乐天赋,我愿意为他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助力他们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唐运贵是大盛镇毛坪村人,从小就喜欢音乐、美术,家里摆放着京胡、二胡、笛子等乐器,闲暇时喜欢拿出来自娱自乐。当上镇文化站站长后,通过不断钻研学习,他创作了快板、渔鼓等曲艺节目。

image.png

唐运贵在指导留守儿童拉二胡。

而且,唐运贵和曾担任村妇联主席(妇女主任)30年的妻子蒋放云对两个孩子的成功教育,也让他敢于这样去做。

他们的大儿子唐涛华对美术感兴趣,唐运贵夫妇就让他学美术,最后他考上了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目前在东安县党政机关工作。

他们的小儿子唐邵华,7岁走进二胡的世界,2000年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二胡专业,并在校选修指挥和作曲。大学毕业后,唐邵华考入湖南省昆剧团,成为乐团的指挥、国家二级作曲家,多次在国内外演出,有作品曾获文化部“优秀作曲奖”。

2006年,镇文化站被改造,建设了舞蹈厅、书画室、非遗展览室、培训室等,并开设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培训班,为当地留守儿童及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免费学习艺术的平台。

很快,这些艺术课堂就成为当地孩子的乐园,他们从对二胡、古筝等乐器一无所知到乐器不离手再到在当地频频演出获奖,不少人也因此走上了音乐道路。

 

50 余名孩子考上艺术院校

“你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这是很多熟悉唐运贵的人对他的评价。

大山里的孩子有了音乐梦,也有了自信与勇气。大盛镇回龙居委会的邓华春从小喜欢吹笛子。他的父母忙于打拼,没时间看管他,就把他送到了镇上文化站的公益艺术课堂。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自己的坚持下,邓华春仅学习4年,就在永州市的音乐大赛中获奖,后来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现在是上海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

大盛镇山水村的肖宏政,家住大山深处,是一名留守儿童,得知镇里有公益的艺术课堂,他主动报名学习竹笛。2年后,肖宏政从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乐盲”到多次在省市大赛中获奖。2017年,在湖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湖南省“三湘蒲公英”少儿才艺大赛中,肖宏政的笛子独奏《春到湘江》获得了金奖。2023年,肖宏政顺利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

大盛镇应水社区的唐海平,祖辈都是农村人,其父亲是木匠,哥哥姐姐也都没读过多少书。自从文化站开办器乐艺术课堂后,她报名学二胡。唐海平不仅有学二胡的天赋,而且每天坚持早晨5点起来练功,下午放学后又从5点半练到7点半,天天如此。通过四年苦练,她先后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现工作于上海民族乐团,常出国演出。

“我们对学生要求很严的。”唐运贵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比如,吹笛子一定要练‘气功’,‘气功’不好,吹笛子会特别累,也会吹得不好听。这就需要反复和大量的练习。有些人练习得好,可以一口气吹一两分钟。”

同唐海平同期参加艺术课堂的大盛镇兴隆村人雷琼,或许因为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她刚开始学习时有点怕吃苦,晚来早归。唐运贵喊来老师、家长一起协商如何帮助她。通过一段时间的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雷琼的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上来了。

image.png

留守儿童跟着唐运贵学拉二胡。

“她的二胡拉得相当好,名曲《二泉映月》拉得非常好听。”唐运贵回忆,4年后,雷琼也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后来考上了武汉音乐学院。大学毕业后,雷琼就职于湖北省歌舞剧院,也常出国门演出。

为了锻炼乡村孩子敢于在人前表演的自信,唐运贵还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大山,在本镇、附近镇,以及东安县城、永州市等地表演。比如,唐海平就参加过永州市的春节联欢晚会,她的二胡独奏结束时,获得了全场热烈掌声,不少嘉宾走上台与她合影。

与此同时,文化站也从永州市、邵阳市等地邀请艺术专业的老师来授课,保证教学质量。

10多年来,文化站的艺术课堂共接待学生6000多人次,通过培训挖掘了大批热爱音乐、美术的孩子,先后有50余人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曲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

有人这样评价这所乡村孩子学习艺术的“摇篮”:“如果不比学生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数量,这样一个乡镇的公益艺术课堂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罕见。” 

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教孩子们学艺术,唐运贵也教育孩子们用音乐感染人心、传播能量、回报社会。

“每一位外出归来的学子,只要赶上镇里、村里有文化演出需求,他们就会参加。”唐运贵笑呵呵地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他的孩子唐邵华就多次为学校、敬老院、社区的老人、留守儿童等进行义演。

2016年10月30日,大盛镇举办创建“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艺汇演,很多从大盛镇“艺术课堂”走出去的孩子回来参加演出。“除了实在走不开的,像邓华春、雷琼等都赶回来了。”唐运贵回忆,活动很成功,原本预计只接待几千人的活动现场,最终涌进来了3万多名观众,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image.png

2016年,大盛镇举办的创建“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艺汇演现场人山人海。

走出大山的孩子们的回报演出,也激励着更多的孩子学习音乐技能,拥抱艺术。

除了培育孩子们的艺术技能,唐运贵和文化站注重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近年来,文化站组织文化志愿者以“送学”的形式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开展了50余场送戏下乡活动,开展了声乐培训、书法培训、音乐文化惠民活动、非遗图片展、渔鼓展演等100余场次基层文化活动,惠及人民群众达10万人次。2017年,唐运贵带领大盛镇广场舞蹈队参加舞动中国——排舞/广场舞联赛(云南赛区),荣获季军。

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当地涌现出了大批热爱文艺工作的群众。唐运贵积极组织这些文艺爱好者和镇村文艺骨干、村文化协管员、民间艺人等成立文化社团,村民变“看戏”为“唱戏”,既当“观众”,又当“演员”,参与感、获得感极大增强。通过“村晚”“器乐大赛”等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文化站不断扩大文化惠民活动覆盖面,使农村文化广场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

同时,唐运贵和文化站自筹经费几十万元编纂了《大盛镇志》《瀛桥春天》《博学》《西流风韵》四本书。有人评价说,《大盛镇志》是永州市首个镇志。

如今,大盛镇综合文化站已成为百姓文化的精神家园、留守儿童的成长乐园、自然研学联盟阵地、乡村文明新风阵地、志愿者的培训基地和农民工的加油站,助力当地获得了“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及2023年度湖南省“最美潇湘文化阵地”称号。

“现在暑假,我们依然会为留守儿童办艺术课堂。希望我们的艺术之火、音乐之光,能继续为孩子们开一扇打开世界的窗。”唐运贵说。


编辑:喜之郎

二审:吴雯倩

三审:陈寒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