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56个民族家访日记丨11岁彝族女孩梦想当歌唱家

2023-11-09 阅读数 20979


文/王建平

      刚刚在北京参加完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我又一次走进了贵州的大山。

三年前,我风尘仆仆而来,深入仡佬族、侗族、苗族村寨家访和送课,淳朴的村民和孩子留给我太多的热情和感动。三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走进纳雍县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这里的山山水水和孩子们又会给我留下什么呢?

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位于贵州大山深处,群山环抱,居住着汉、苗、彝、白等9个民族,全乡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获得了“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11月1日,我走进彝族村寨讲课并家访。

李梦旋是我家访的第一个彝族孩子,也是这次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孩子。

她今年11岁,父母在她六七个月时就外出打工了,一直是奶奶将她和弟弟妹妹带大。按理来说,留守儿童因为和父母长年分离,亲子关系并不会太亲密。但当我问她想对远方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时,她忽然就红了眼眶,流着泪说,“我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太担心我的身体。”原来,在去年的新冠疫情中,她病倒了。远在浙江的爸爸妈妈心急如焚却又一时回不来,只能每天通过手机打视频电话牵挂女儿的身体。父母爱女儿,女儿也心疼父母。这个懂事的女孩不想让父母一边忙于生计,一边还要操心她的身体。

孩子的爱是柔软的,就藏在平日不经意的举动里。

微信图片_20231109113755.jpg

小梦旋对“博士妈妈”王建平说,她的梦想是走出大山,成为歌唱家。

小梦旋的奶奶告诉我,虽然儿子儿媳不能陪伴孩子成长,但他们每天都会通过视频电话和孩子交流。隔着一方小小的屏幕,亲情和爱拥有跨越时空的力量,它以另一种形式陪伴和温暖了孩子,并在小梦旋的成长中一直没有缺席。所以,这个女孩没有缺失父母的爱,也看到了父母的不容易。这让她内心温良,懂得感恩,品学兼优,心怀梦想。

陪伴的形式有多种,我希望那些远在他乡的父母们,都能像小梦旋的父母一样,多拿起手机关心关注孩子,让亲情跨越时空。

最后,当我们问小梦旋有什么梦想时,她说想做歌唱家,还给我们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的嗓音唱出了对生活的热忱和爱。

如果说,小梦旋给了我最大的感动,那么,家访的另一个彝族女孩,文梓怡的妈妈给了我最大的惊喜。一进门就见他们家两米多高的一面墙上全是各种奖状。小梓怡一张张给我们介绍,这是我的,这是哥哥的,这是弟弟的,这是妹妹的……

原来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梓怡的妈妈同时还是外出打工的小叔子孩子的“妈妈”。长嫂如母,一个女人照看5个孩子,5个孩子个个成绩优异,品学兼优,说她是“了不起的妈妈”真不为过。

我询问她有什么育儿“秘籍”,这个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女人有些羞涩地说,小时候她被父母打怕了,所以她现在从不打骂孩子,但在学习上对他们严格要求,从小就要求孩子们按时完成作业,平时多鼓励少批评,并让年龄大的孩子影响年龄小的孩子……

我问她这些“妙招”从哪学来的,她指了指书柜,简陋的书柜里有好几本育儿书籍,原来这是一个爱学习的农村母亲。在大山里能懂得这样科学育儿的母亲其实并不多。

1699522363590.png

文梓怡自豪地站在奖状墙前介绍每张奖状。

在后来的调研中我了解到,得益于近年的精准扶贫政策,不少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修葺一新,教育条件显著提升,但受传统观念和现实环境影响,重男轻女、早婚早育等陋习仍难革除,这里一些年轻的女孩早早辍学就做了妈妈,甚至是几个家庭的“妈妈”。今天的女孩就是未来的母亲,她们失去了受教育机会,下一代也必然受到影响。改变一个女孩的命运,无异于创造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我一直特别关注乡村孩子,特别是女童的教育,如果能够培养有文化、负责任的母亲,大山的孩子就不会再辍学,就能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梓怡妈妈让我看到了大山的母亲最好的样子。

这次家访的三个彝族女孩,我都将为她们建档立卡并持续关注,我愿意举起这爱的火炬,改变一个个少数民族女孩的命运,希望未来出现更多像梓怡妈妈一样的母亲,让“知识改变命运”在大山里成为共识。98aca7d951526647d13dd3745f904d9.jpg

深圳无忧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志愿者们为文梓怡提供了爱心助学金。

特别感谢此行一路相随的深圳无忧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志愿者们,感谢她们给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中心小学捐赠2000册图书,以及为家访的3个彝族女孩提供的爱心助学金,公益路上有你们真好。 

 


带你了解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是世界上少有的有自源文字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建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士地。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彝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贵州毕节,历史上是以彝族为主体、多民族繁荣共进的民族聚居区,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民风民俗独特。截至2015年底,毕节彝族撮泰吉、铃铛舞、火把节等已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酒礼、咪古、祭祀等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屯土司庄园、大方奢香墓、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赫章可乐遗址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考《毕节试验区》杂志)


编辑:美伢

二审:唐天喜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