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兴农人丨采野茶、种野菜……她们的乡村振兴有“野”心

2022-11-10 阅读数 33482

编者按: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湖湘大地涌现出一大批新农人,他们逐梦乡村,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面貌,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今日女报/凤网特策划推出“新农人 兴农人”系列报道,关注新农人中那些优秀女性,看她们如何用聪明才智,在广阔的沃土之上谱写精彩人生。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

立冬了,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选择喝茶度过悠闲的时光,尤其偏爱常德石门产的高山野生茶;有些人选择带孩子去岳阳临湘探索大自然,让孩子多长点见识;还有些人开始瞄准家乡的野生箬叶,谋划来年的扩张计划……

乡村是广阔天地,一些湘妹子瞄准乡村的旷野,从中发现带点“野”的商机,带着振兴乡村的“野”心,带领村民走出一片“野”生希望。

石门

野生茶叶变“金叶子”

天气转凉的季节,邹永红得空时会泡上一杯红茶,看看远方的山,细细品味。红红的茶汤入口,浓醇厚重的茶味便漫于舌苔,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味道有点“野”。随之而来的是一股心醉神驰的圆润甘甜,强劲而浓郁。

她爱这口红茶,因为这红茶,是她家乡的美味,是她心中吹响乡村振兴的一首歌。

邹永红是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人。2014年,村里换届时,村民找到在镇上做生意的邹永红,希望她回村任职,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金河村位于白竹山,这里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此起彼伏,不仅有烟雾弥漫的景色,还有很多的野生茶树。

生于斯长于斯的邹永红曾经对这些散落于山野的棵棵野茶树司空见惯,村民们长期以来都是自产自用,没有产生过经济效益。但因为做生意带来的开阔眼界,回村任职后,邹永红开始想:这原生态、纯野生的茶叶或许可以带给村民希望。

她进山一棵棵地数,并请专家鉴定,发现野茶地有3000多亩,其中野茶树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就有1200多株,树龄500年至800年的有100多株。最高的一棵野茶树有50多米高,两个人伸开双手都抱不拢。

image.png

邹永红在羊肠小道上调查野生古树茶生长情况。

邹永红计划成立合作社,但一开始就碰了一鼻子灰,没有村民愿意加入,大家都不相信山上长的树叶能换成钱。 邹永红便向驻村第一书记张忠富求助,张忠富说:“村民对什么是合作社都还不懂,怎么可能加入?”在张忠富的指导下,邹永红跟村民算起了“三笔账”:一算村民手里的“成本账”,看他们有多少野茶树;二算“股份账”,看这些野茶在合作社能折合多少股份;三算“利润账”,看他们每年能从合作社拿到多少钱。

当她挨家挨户向大家把一笔笔账算清楚时,村民们听懂了也就理解了,纷纷签订协议加入她牵头成立的石门县仙野茶叶专业合作社。

“当时注册社员有10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289人。”邹永红告诉记者,她对这些野茶树实行“统一资源、统一时间、统一培管、统一价格、统一技术”的管理,经过两年摸索,野生绿茶、野生红茶、古树金钱柳等系列产品相继问世。

这种纯天然、零农残的野生茶一投入市场就供不应求,而且价格不菲。“根据树龄等因素的不同,每公斤野生茶可以卖到2400元、3000元、3600元。最贵的一公斤卖到了6000元。”邹永红告诉记者,茶卖得贵,是因为采茶太难了。

这些野茶树生长的地方都是高山,茶叶基地不通公路,村民每次都要步行上山,近的要步行1个多小时山路,远的要走2小时山路。“茶树通常长在坡地,村民们每次都要自己带绳子搭架子摘茶。”邹永红告诉记者,“手脚快的村民,采茶一天可以赚到四五百元,手脚慢一点的,一天也可以赚两三百元。”

“我非常感谢妇联。各级妇联都很关心我,而且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邹永红回忆,她有一年参加了妇联组织的主播培训后,当年的野生古树茶销售了300多万元。

如今的金河村野生古树茶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一名曾在镇上上班的人离开那以后,依然爱喝金河村野生古树茶,并称一喝就知道真假。有一天,有人故意送他一包金河村野生红茶,但把里面的茶叶换了。没想到,他一喝,立马就说“假的”。

“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了。”11月7日,喝着红亮的家乡野茶,邹永红自豪地告诉记者。   

临湘

大学生村官的野菜梦

“你是湖南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为什么甘愿一直待在农村呢?”

很多人问过李黎这个问题,益阳女子廖丽红也问过他。如今,问李黎这个问题的廖丽红已成为他的妻子,并从原来的工作岗位辞职,和他一起在乡村打理山野菜专业合作社。

“当初的他一无所有,但有干劲,有闯劲。”廖丽红这样评价自己的丈夫。

李黎是岳阳县农村人。2008年,他从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作为全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来到岳阳临湘市羊楼司镇新屋村。“进村的那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在农村创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这是我一直坚守在这里的答案。”

到新屋村的第一年,李黎发现村民仍然以传统种植为主,人均收入较低,就决定自己先行先试,闯出一条创业富民的新路子。没有启动资金,他向父母借了1.5万元,与朋友合伙在深山里搞起了食用菌种植。第一年就赚了几万,偿清了父母的借款。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菌棒却全部被洪水冲走,李黎血本无归。

“只好另起炉灶。”李黎告诉记者,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他在农户餐桌上看到了一种叫“鸭脚板”(学名野蜀葵)的野菜,味道十分鲜美。他迅速认识到了其中的价值,进而启动了第二个创业项目——野菜种植。

“他是学中医的,药食同源的理念,让他坚持种植野菜。”廖丽红告诉记者,现在野菜基地里种有野蜀葵、黄精、车前草、苦菊、三七、土人参叶、鱼腥草等多种野菜,而且坚持让野菜按自然规律长足月。

image.png

基地负责人廖丽红在种植园指导村民按相关标准进行分级采摘。

为了保证野菜的纯天然绿色属性,李黎严把质量关,并贯彻到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有一年,5亩多野蜀葵的叶子被蝗虫侵食,他叮嘱好技术人员一定要用无毒害但价格贵的微生物菌剂来防治,但第二天去检查时,他发现工作人员竟然用的是普通药剂。李黎当场决定把打过药的野蜀葵全部拔除扔掉,损失了20多万元。剩下没有打药的,他迅速组织力量架设杀虫灯、黄板,用非农药方式消灭虫害。

但在销售上,他们却走了弯路。“他那个时候到处推销,有些人却说我们种的野菜有虫眼,不要。”廖丽红告诉记者,他们便转换思路,寻找能认同、有需求的客户。他们的野菜如今大多销往高端餐饮、金融机构等。

image.png

孩子们到基地了解野菜和蔬菜的生长情况,李黎负责讲解。

如今,在野菜之外,廖丽红和李黎办起了“星辰妈”家庭农场,除了种植别的蔬菜,还开拓了研学、亲子游市场。“前几天,我和李黎分别带了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去挖黄精根和红薯。吃了蔬菜,再看看它是怎么长出来的,是小朋友喜欢的体验活动。”

在廖丽红和李黎的带动下,一些村民来合作社上班,月薪在3000元左右,而跟着一起做家庭农场等产业的,有些人一年能赚10万-20万元。 

桑植

她不傍大款傍野箬竹

10月底,覃金花卖掉了最后一批粽叶。她现在正思考的是,明年把粽叶种植扩大多少亩。

张家界市桑植县有“中国粽叶之乡”的称号,现有粽叶用野生箬竹林27万亩,人工箬竹林2万多亩,年产粽叶14亿片,产值1.4亿元。2021年,“桑植粽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我们这里野生粽叶很多,但是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人工种植箬竹林效益可观,能够为村民增加收入。”作为桑植人,覃金花2019年才开始把创业目标瞄准粽叶。“我们在外面创业很多年,两个孩子都是家里老人在带,2018年时两个孩子都上大学了,我们压力没有那么大了,就想回到家乡,既陪父母,也希望别的父母能够在家门口赚钱,好好陪伴小孩成长。”

image.png

村民们在家门口采摘粽叶增加了收入。

覃金花的合作社建在桑植县陈家河镇仓关峪村,大约500亩,吸纳了45户村民参加合作社的开荒、栽苗、锄草、采摘、打包等工作。“采粽叶的人,我们支付的工资是三四元一公斤。”覃金花告诉记者,采粽叶是个辛苦活,尤其容易被粽叶割伤手。

覃金花的粽叶销路不愁,直接销售给了县城的大公司。“我的目标是自己的种植基地扩大到1000亩,有自己的加工厂,能够更好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编辑:唐天喜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