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妈研习院丨入读世界顶尖名校不到一年,19岁留学生选择自杀,孩子为什么不想活了?

2021-05-31 阅读数 52745

张一得的故事,你或许听过。

3月5号,19岁的张一得用自杀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这距离他进入常春藤名校不到一年的时间。

张一得,到底是什么人?

他是大家口里“别人家的孩子”,在知名国际高中拿最高奖学金,托福考118高分,读世界顶尖名校。

一得的优秀成绩与一得爸爸息息相关。

一得1岁时,父母离婚,身为高管的爸爸辞职专心带娃,从吃喝到学业,事无巨细。从小到大,一得的成长被爸爸点滴曝光在媒体下,爸爸因此也成了“育儿网红”,拥有大量粉丝,他的身份从此只是“老得”、“一得他爹”,而不是他自己张某某。

一得爸爸有许多育儿细节让人咂舌。

从儿子的鞋子到作业本,玩过的各种小物件,都被他保存下来。

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十年不重样;为了孩子学英语,亲手雕刻了25万个英文字母;

他拍坏了五台相机,留下了20多万张孩子的照片;十几年来,他为儿子整理出了一个博物柜。

其中最常被人提起的,是一得爸爸说他给一得拍了超过20万张的照片。

20万张!可以猜想,爸爸对儿子的关心和关注,有多么沉重!

可是,这场自我牺牲的管教,终究还是错付了。

张一得并非没有抗议过。

12岁那年,他鼓足勇气告诉父亲,希望爸爸有时候能对自己说“不”。爸爸坚决地说,这个我不能答应你。

某次拍视频过程中,张一得不满地说: “能不能给我点隐私,不要对着我的脸。”一得爸爸仍然坚持拍完视频并上传了。

很显然,从张一得的父亲这些做法看,他其实从未把儿子当成一个真正有独立人格需求的人,只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

这样的行为,很难不让人想起近日热播剧《小舍得》中南俪的那番感叹:“我们不是想孩子有个好前程。而是我们自己想要有个好前程的孩子。”

如若知道最后的结局如此悲凉,可怜的一得爸爸,应该多少会克制一点自己对儿子的牺牲和付出吧?


在我们身边,其实这样的的家长很多。虽不至于极端,但共同点都是,养孩子做得太多,太“用力”。
近日,关于儿童隐私权的问题再度引发关注,起因是有媒体报道了父母通过摄像头监控孩子学习:短短两天内,相继有“妈妈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看书”、“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等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在“儿子报警”事件中,孩子称父亲这样侵犯了他的隐私,父亲反问:“你有什么隐私?我是你什么人?为什么不可以监控你?” 

 

“孩子这么小,有什么隐私?”你对这句话熟悉吗?如果新闻中的监控行为算少数,那翻阅孩子日记、查看孩子手机、擅自打开孩子包裹,这些行为估计我们都不陌生。

孩子有隐私。

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格权利,儿童的隐私权同样被各国法律和国际权利公约立法保护。

孩子的隐私权需要得到保护,但家长也有教育的权利和责任。

家长侵犯孩子的隐私,无非是因为平日要上班,不监控孩子,担心孩子怎么会好好学习?不翻阅孩子的东西,又怎么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不看着孩子,万一孩子学坏怎么办?

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要忘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一般孩子非常反感父母闯入自己的私人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慢慢的减少。

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从思想上都慢慢趋于成熟。他们原来对父母敞开的心扉,现在也渐渐关闭。

与父母的沟通明显的减少,他们喜欢把任何问题都写在日记本里或憋在心里。

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领地看得非常的重要,因为里面有他们内心里的秘密。

这是一个孩子成熟的前奏,这时候我们父母要完全理解支持孩子,千万不要过度的关心我们的孩子,以至于偷看他们的东西。

这样会激发孩子与家长的矛盾,对于以后的教育非常没有好处。

 

Q:孩子要个人隐私给手机设密码,该支持吗?

倾诉:蕾蕾妈妈

我女儿蕾蕾今年12岁。因为她网上作业打卡比较多,我们从她11岁开始就给她配了手机。

之前,她的手机是没有密码的,我们随时可以查看。

从去年开始,她就给手机设了密码,还不肯告诉我们。

我和她爸爸都觉得,孩子还小,手机设密码不方便我们监督她使用手机。

我心平气和地找她聊过几次,也为这事吵过几次,手机也没收过,但她还是坚持“隐私宣言”。

还说每个人都有隐私,她不想手机被人看,包括父母。在这个事情上,我们做父母的,到底怎么做才好呢?


「本期分享嘉宾」

微信截图_20191220112612.png

王建平

心理学博士 | 知名幼儿家庭教育导师

👇    

A:不要做私家侦探,用沟通代替偷窥

家长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想知道孩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因为怕孩子做错事,怕孩子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怕他们交到不好的朋友而受影响。

不可否认,家长出发点都是善意的,但是这样的行为真的好吗?

孩子的隐私就不需要被保护吗?

作为家长,首先要明白孩子是独立个体,他们有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会有情感和秘密,更加有尊严和人格。

不论是孩子向你吐露秘密,还是你不经意间得知秘密,都请一定要保守好,这是“隐私教育”的第一步,爸爸妈妈们不要辜负孩子的信任。

只有我们尊重并保护他们的隐私,孩子才会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怎样尊重他人。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概念叫自我界限,其实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感觉到安全的距离,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围墙。

这种心理围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道心理围墙,这个人将会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人表示不信任,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

成长中的孩子在围墙之内会拥有安全感,如果父母不断地越过孩子的心理边界,强行在孩子的心理边界中进行监督,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失去安全感、信任心,并且和父母产生对着干的行为。

所以,生活中父母要多关心、理解孩子,和孩子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承诺孩子的事情要做到,不做私家侦探窥探他们的隐私。

只有孩子相信你是值得信赖的,才会把秘密分享给你听。

当然,现在是网络时代,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接触的世界过于丰富,这里面难免会掺杂着一些不健康的信息。

而孩子尽管自主意识增强了,但思想尚未成熟,是非观念不强,这也是焦虑孩子有“秘密”的原因。

这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孩子们的言行、思想动态,及时掌握孩子“隐秘世界”的蛛丝马迹,帮助孩子甄别掉一些不利成长的因素。

同时,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应当用沟通代替偷窥,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和孩子沟通,这样才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友好发展。

640 (3).gif

今日女报融媒体中心

重磅推出

《辣妈研习院》专栏 

我们将邀请金牌亲子专家

通过科学方法助爸妈探寻问题根源

缓解育儿焦虑

每周欢迎做客本栏目

育儿先愈已

你的困惑,我来解答 

参与方式

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提交您的育儿困惑

微信截图_20191220113518.png

投稿有奖

精彩问题一经采用 将在

今日女报融媒体平台推出

并获得相应稿费

观照、洞察、觉知、改变

我们等你

本文编辑 章清清、王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