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县·乡村十日丨乡村旅游不用商业化

2020-07-08 阅读数 8990

photo-of-houses-near-trees-2528863.jpg

文/孙麟

乡村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异性的。乡村所在地域的根基不同、资源禀赋不同、风俗习性不同,就会影响到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乡村景观也会因此形成差异性,体现到乡村文化上就是不同乡村的文化原真性和独特性。既然每一个乡村从风貌到风俗等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一定要学着别人搞一种商业化的旅游呢?旅游是一种商业形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用同一种方式来开发、构建千差万别的乡村,结果只会是把差异化的乡村弄成了差不多的模样。

建设乡村旅游景点,一定不是靠门票收入,核心还是吃和住。去乡村串门的核心同样是吃和住,但吃村民自家种植的菜,住自家的屋。我把这种到乡村“串门”的吃与住,叫做“乡宿”。“乡宿”与民宿,一字之差,性质却不同了。为什么民宿亏本比例那么大呢?一是民宿投资大,收回成本的难度就大,“乡宿”只需把自己家里稍做改造,做到不冷不热,干净舒服即可;二是作为一个旅游元素,民宿很难单独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需要跟其他一些元素组合到一起,提供一个完整的旅游体验;三是旅游存在淡、旺两季,就会产生空置,但开设了民宿,不管有客无客都会有员工成本,而“乡宿”却很灵活,有人过来就去忙一点,没人过来就过自己的生活。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区别是服务心态。心态体现的是做一件的心理活动,是轻松愉快,还是不得不为。乡亲之间的走访,同样需要有人出来服务,但这种服务的不是为游客式的“上帝”服务,而是为来“串门”的亲戚与朋友提供服务。“乡宿”的本质就是乡村人的感觉。乡村里的人,不需要像城里服务员一样讲普通话,大家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喂喂鸡、养养鱼,一起到田野里走走……相互之间,就当是远房亲戚好久没见,突然聚在一起了,把家里收拾干净,做好吃的,很开心,相互之间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乡村生活。民宿则是一种“旅游”设计了。从实际上看,许多乡村往往既学不好城里人管理旅游的方法,又丢失了乡村的自我特色,如果出现为了收益而拉客、宰客,那就离开乡村振兴的目的更加遥远了。

如果从商业角度观察,“串门”方式既是灵活性强的轻资产,又是现有乡村架构和资源的优化调整。“旅游”往往是大拆大建的重资产,是乡村社会的打乱重构。如果是“串门”,村民很乐意为“串门”的人提供自然种植和养殖的物品。“串门”的人多了,依托乡村资源而兴起的手工艺加工,草、竹、棉、木头为原料的小物品等,很可能会在居住环境中作为摆件,大量使用。“串门”若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城里人和乡村人共同的生活方式,就能很自然地推动服务业升级,并带动相应的服务发展。比如自然教育、亲子下乡、农事体验等,就可能真正走上兴盛的发展道路。

所以,无论城里人还是乡村人,都需要改变一下观念。城里人来乡村是“串门”,而不仅仅是“旅游”。乡村人接待城里人,就像接待自己的亲戚朋友,还有什么比这更亲切、自然的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