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伽纳杨僧院散记

2019-07-29 阅读数 153253

许美良 缅甸 曼德勒 马哈伽纳杨僧院 游记

千人僧队列

文、图:许美良

暑期闲暇数日,友人相邀去缅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幼时读西游,对唐僧取经,一路惊险,多有好奇;人迷俗务,心多尘杂,且去圣地,或可消暑解乏,静心养性。

七月中旬,一路向西,到达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城因山名,山因佛名。曼德勒山,海拔二百多米,有八大寺庙,数千个小寺院,对于看惯了名山大川的中国人来说,风景似乎不足挂齿,但对于曼德勒人来说,却是精神家园,远胜过岳麓山之于长沙人的避暑漫游,衡山之于衡阳人的求签拜佛。

许美良 缅甸 曼德勒 马哈伽纳杨僧院 游记

僧侣接受布施

吃过早餐,我们一行前往马哈伽纳杨僧院。导游介绍说,缅甸全民信教,僧院里有信徒2000多人,僧侣每天两顿饭,过午不食,所以午餐十分隆重壮观;游人可以不信教,不可亵渎宗教;可以自备财物,自行布施,不可高声言语。听后感觉像要进购物店,不消费让你不好意思,心里略有道德绑架感,于是备了零钱零食,立在路边,等待观瞻。

马哈伽纳杨僧院,没有曼德勒皇宫的金碧辉煌,没有柚木寺的古朴厚重,也没有翡翠塔的富丽华贵,环境是那么肃静,建筑如此低调,就连道旁的树和溜达的狗,都气定神闲,静穆悠然。游人整齐地站立马路两边,大约十点半钟,僧侣列队,身披袈裟,手捧衣钵,一路赤脚,缓缓而来。看他们的神态,庄重肃穆;他们的眼神,目光如烛;他们的步伐,坚定果敢。队列中,有饱经沧桑的老者,有体态健硕的壮年,更有乳臭未干的少年;有身穿紫色赤色袈裟的少年,更有身穿白色袈裟的少年,他们需在寺院求学并守丧三年,求得神灵庇佑和宽恕。

许美良 缅甸 曼德勒 马哈伽纳杨僧院 游记

千人僧饭

路边布施的人,先前的喧哗和躁动,顿时均已肃静和安然,他们纷纷掏出钱财和食物,双手奉献给路过的僧侣。平日常和小商贩讨价还价的妇女,献上了难得的慷慨,孩童们把爸妈的零嘴和零用悉数送给了小和尚。我自备两张零钱,做好布施的准备,看到一路款款而来的白衣少年,心早已揉碎。先前对导游的解说不甚了然,现在深感愧疚;先前以为自己是个布施者,可以用钱财求得心灵的慰藉,满足内心的虚荣,现在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在伟大的灵魂和神圣的教义面前,自己俗不可耐。我以低到尘埃的心境,把布施献给他们,以换取高贵灵魂的施舍和恩赐,我以微薄的财物乞求获得纯净的灵魂。

许美良 缅甸 曼德勒 马哈伽纳杨僧院 游记

守丧僧人用餐

我们是布施者,更是受惠者。

英国作家乔伊斯在《一个人的朝圣》里写道:“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我们有些人经常在宗教面前,表现得桀骜不驯,以为物质决定意识,马列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在弱国面前表现得狂妄自大,以为强大的国家可以成为自己的护身符。缅甸之行,不见灯红酒绿,没人炫富自恋;柴门犬吠,日落而息,箪食瓢饮,自得其乐。

许美良 缅甸 曼德勒 马哈伽纳杨僧院 游记

乌本桥看日落

离开马哈伽纳杨僧院,一行人不再高声喧哗,扬言要狂购缅甸玉石的兄弟,在曼德勒山前“望峰息心”。大家一路从乌本桥头,走到桥尾,虽没有围栏,且人流通动,众人鱼贯前行,如马哈伽纳杨僧院的行僧,气定神闲,且看日落春晖,笑谈世间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