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独立民谣乐队的传奇人物 用歌声致敬顾城

2018-01-16 阅读数 390639

世界寂静成谜,她用歌声致敬顾城

文/陈晓丹

山谷的居民小娟

“山谷的居民”小娟。

午夜降临,当白天的喧嚣和你的社交面具同时隐去,彼时真实的你最接近灵魂,而能对着你的灵魂歌唱的人,是“灵魂歌者”。这个美好的词汇大概是歌者的最高级,试问一把声音,走过耳朵,走过大脑皮层直驱内心,那种莫可名状的感动、不假思索的喜爱,除了发自灵魂深处,还能来自哪里?

我对“音乐风云榜”这类弥漫着化工味道的东西向来鲁钝无感,唯独知道好音乐要靠自己寻找,唱“非主流”民谣的小娟就这样走进我冷僻的赏音世界。小娟不是音乐风云榜的追逐者,也就不是热闹的流行歌手,这一点在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时就已明白。她总是穿着素白的粗布衣裙,长发及腰,长裙没足,当温柔的光束打在她脸上,她就笑盈盈地开唱了。她唱《红布绿花朵》,歌声中仿佛有位头顶大红布的新嫁娘,羞答答地嫁给心上人。简单直白的歌曲充满乡土气息和中国式婚姻的喜庆色彩;她唱《晚风》,那吹过爱人的梦、故乡的天空、城市的灯火的轻轻晚风,抚慰了多少都市人疲惫的心灵。

是的,喜欢小娟的人都喜欢她安静从容的内心,事实上,每个被现实生活抽打的陀螺都有停下来的渴望。当灵魂追不上奔跑的脚步,安静变成奢侈品,慢慢说话、慢慢吃饭、慢慢沉淀内在、慢慢与相爱的人白头偕老,就成为人们日益失去的美德。

作为“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的主唱、中国独立民谣乐队的传奇人物,小娟成长得并不顺利。她生于武汉一个酷爱音乐的家庭,并不富裕的父亲买来唱机、唱片,为她播下音乐的种子。她3岁就坐在小板凳上为街坊表演节目,有不凡的音乐天赋。大学时她念了会计专业,毕业后却放弃专业,回归童年的音乐梦想。

1993年小娟背着吉它从武汉来到北京,住进了艺术家聚居的圆明园画家村,她没有固定收入,最拮据时一个月只有两百块钱,一百五十元交房租,剩下的五十元要苦撑一个月。画家村里有很多流浪艺术家,相同的际遇让小娟靠近他们,快乐地唱歌、画画、谈论未来。于是,在稻花飘香的郊外村庄,小娟一手抓馒头充饥,一手挥就了处女作《蓝色的窗外》。

美好的旋律从贫困的缝隙间源源不断地生长出来,《晚霞》、《山谷里的居民》、《我的家》、《红布绿花朵》……小娟质朴无华的声音如空谷幽兰,她歌唱阳光、空气、蓝天、草地、清风等细微而动人的命题,为奢靡的歌坛吹来一股清风。香港独立民谣歌手林一峰评价她的歌有“一种近乎神性,却又唾手可得的幸福”。

1998年,小娟和几位音乐伙伴成立了“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乐队,在北京中关村、海淀附近驻唱,2001年开始在北京通州月亮河度假村驻唱。16年来,虽然他们的名气足以赚到快钱,但他们偏偏喜欢扎在一个地方安静地歌唱。月亮河的听众说,“每次一听小娟开口唱歌,感觉天一下就变蓝了”。

小娟用专辑致敬了两个人。一个是邓丽君,一个是顾城。她曾专程到清迈探访邓丽君临终的旅馆,为她献上一束花。旅馆窗外的风景似曾相识,竟与她北京窗外的景致十分相似。原来无论她还是她,内心热爱的都是同一片朴素的风景。她想起小时候对着电风扇唱邓丽君的歌,风扇将她的声音弄得微微发颤,很像邓丽君。回国后,她录制了一张专辑《君不见》,以此寄托特别的情愫。

C大调的城》是小娟献给已故诗人顾城的专辑,歌词原型来自顾城的诗。很多年前,有人送给小娟一本顾城诗集,她不禁抱起吉它,打开录音机,将诗歌伴着优美的旋律吟唱出来。后来,小娟找到顾城的父亲并唱给他听,顾父流泪了,他没有想到儿子的诗能用音乐的形式再生,没想到小娟抓住了顾城的灵魂。

成名多年,小娟离乱花快闪的娱乐圈依然很远,她安静地做自己,永远是沸点之外的非主流。在追求时间的时代,人们拼命创造一切与时俱进的易耗品,而小娟的歌来自生活和土地,它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因而深入人心。也许安静中蕴藏着许多细小声音,只是听惯了80分贝的人,听不到20分贝的声音;只是习惯光怪陆离的生活后,闻不到生活最本质的清香。世界寂静成谜,只有懂得孤独、宁静和自省的积极意义,才能揭晓宁静中深藏的谜底。

  山谷的居民小娟 今日女报/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