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陶渊明做父亲不合格 看他这首《责子》诗就明白了

2016-11-16 阅读数 367144    赞 1

文/刘强

刘强专栏 古诗写意 陶渊明 《责子》

责子

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在陶渊明的一百多首诗歌中,这首《责子》诗显得有些“另类”。 

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不见了,咏史诗的“金刚怒目”也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反躬自嘲。

为什么要“责子”?当然是因为儿子不争气。不是一个不争气,而是五个儿子个个不争气!这就有些“兹事体大”了。自己壮年的时候尚不觉得,那时尚有无穷的精力可供挥霍,也还有足够的信心可以“罩着”儿子,等到“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的老年,才发现,生命的接力棒要传到下一代的时候,情况很是不妙。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五个儿子都没有继承乃父之志,不喜欢读书作文,“耕读传家”后继无人已是板上钉钉。更有甚者,儿子们不仅不好读书,而且毛病多多,诗人一一列举出来,简直让人觉得是“天妒英才”,老天非要让一个自我感觉很好的大诗人“祸不单行”不可!

五个儿子中,最大的阿舒——“阿”字是魏晋时用于昵称的前缀——今年已经十六岁,“懒惰故无匹”,不是一般的懒惰,而是无与伦比的懒惰,所以这个儿子基本是“报废”了。二儿子阿宣还好,有志于学问,但紧接着一句“而不爱文术”,又把前句给否定了。大概这个儿子看老爸读书万卷,最终也不过如此,所以喜欢“理工科”也说不定。老三阿雍、老四阿端更惨,这对双胞胎,虽然年满十三,可尚且不识六与七,看样子智商严重低下,也指望不上了。最小的儿子名叫通子,眼看已经九岁,一天到晚不是寻梨,就是觅栗,只知道吃喝玩乐,越看越没出息。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别人的儿子都是“龙种”,自己的儿子却成了“跳蚤”,你说可气不可气?

最通达、也最糊涂的还是末尾两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说通达,是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没有这态度,他绝对写不出好诗来;说糊涂,是诗人执迷不悟,只知怨天尤人,却不懂扪心自问:孩子的“不肖”难道与自己无关么?

上帝是公平的:有一得,必有一失。作为诗人,陶渊明足够伟大;作为父亲,则尚未及格。用优生学的常识说,一个酒徒父亲很难生养出健康的子女来。君不见现在想要做父亲的,都知道在酒桌上谢绝朋友的劝酒么?倒是一些妙龄女郎,烟民的比例逐年上升,似乎生孩子

渐渐成了男人的事。有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以说,“种豆南山下”的陶大诗人,他的孩子尚未出生,便被注定了悲剧的命运。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说,渊明恐怕也未尽到应尽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嗜酒如命,“无夕不饮”(《饮酒》诗前小序),哪有时间“课子”?哪有功夫“庭训”?等到垂垂老矣,再想“临时抱佛脚”当个好父亲,又岂可得乎?

陶渊明有首《杂诗》,一向盛传的是后四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小时候就被这几句话感动,怠惰之时常思之。后来才知道,这诗前面还有八句: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把两部分合起来,意思就明白了,盖渊明以为:人生虽脱胎于父母,但本质上是没有根蒂的,大家不过如紫陌红尘,随风而逝,飘到哪里是哪里,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只要能有机会欢聚,就应该及时行乐,一醉方休!

原来,诗人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劝大家今朝有酒今朝醉,能开心处且开心呢。它的劝学励志作用,其实是后人的“断章取义”“自作多情”。不仅如此,这诗还泄露出一个“信号”,即渊明对于血统子嗣之类看得很穿,他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自己把人生“经营”成一个诗与酒的狂欢就够了,至于子孙后代的事,他可管不了那么多!既然如此,摊上子孙“不肖”这档子事,又何怨乎?

昭明太子萧统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陶渊明集序》)这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论滥觞。但我疑心,这是萧统给渊明脸上贴金,我们对待自己喜欢的人,总是要为他遮遮掩掩、粉饰一番的。 

其实,酒是酒,诗是诗,酒助诗兴那是对诗人而言,一个地道的酒鬼只会借酒发疯;反过来,一个地道的诗人就是不喝酒,也能写出好诗来。诗和酒在文化上的“联姻”,完全是那些诗人兼酒徒无心插柳造成的假象!

只知“责子”,不知“自责”,这是渊明的糊涂天真处,也是其私心自用处。有人说,《责子》诗表现出了渊明“纯熟的幽默”,这种看法本身,倒是“黑色幽默”得可以,至于其中的“冷血”,不说也罢。

有道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大诗人的光环背后,是一个日渐破败的家族,和一堆令人同情的子孙。我热爱陶渊明的诗歌,但我同时庆幸,自己不是他的子孙。

不过,自私一点想,我还是觉得,陶渊明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是后世读者的幸事,因为称职而平庸的父亲实在很多,而陶渊明,却只有一个。


本文经授权,摘自刘强《古诗写意》。

作者刘强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著名学者。在书中,作者精选唐代以前古诗近70首,加以现代性解读与赏析,熔故事性、趣味性、批判性于一炉,涉笔成趣、别开生面。

  刘强专栏 古诗写意 陶渊明 《责子》 凤网/今日女报 刘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