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给子女定“成长进度表”:9岁会游泳,10岁会骑自行车,11岁会洗衣服,13岁…

2019-12-10 阅读数 38634

编者按:良好的家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涵养好的作风、政风和社风、民风。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湖南省妇联推出“红色家风润三湘  家国情怀故事汇”系列报道,介绍湘籍老一辈革命家、现代名人等人物好家风好家规的故事,敬请关注。

刘少奇:给子女定“成长进度表”

策划:湖南省妇联宣传部 

执行:今日女报/凤网

文/欧阳婷 漫画/潘晶慧

微信图片_201912101652421.jpg

人物简介: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镇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刘少奇同志对于子女的教育有两个关键,一个是‘管’,一个是‘放’。”11月30日,寒冷的天气没有阻碍众多游客前往位于宁乡市花明楼镇的刘少奇纪念馆参观,望着络绎不绝在纪念馆门口合影留念的人群,刘少奇纪念馆文保编研部的研究员李桂芳和社会教育部的讲解员周旋通过刘少奇写给家人的9封书信,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刘少奇在秉承家训“耕读传家,老成持重”的基础上,对后辈的教导和期盼慈严相济,并以身作则。
  “核专家”儿子回国

“来信悉。我们同意你与费多托娃结婚,但你在大学毕(业)后,应即回国工作。我们前已有信告你。”
  ——摘自1950年8月19日,刘少奇、王光美写给儿子刘允斌的信

  1950年,在苏联留学的刘允斌和同系的一个苏联姑娘玛拉·费多托娃相识相爱。随着交往愈深,刘允斌想和费多托娃结婚的念头越来越深,于是提笔写信告诉了刘少奇和王光美。刘少奇经过慎重考虑后,回了这样一封信。
  刘允斌学的是核放射化学专业,刘少奇早前就在给刘允斌的信中讲过“应回国”。
  1952年,刘少奇在第二次率中共代表团前往苏联参加会议时,告诉刘允斌,中国科学院已经成立了“近代物理研究所”,“机构是有了,就是缺少人才”,话中的另外一层意思十分明显。
  1954年,在莫斯科大学化学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的刘允斌再一次收到刘少奇的来信:“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1957年10月,拥有核专家身份的刘允斌冲破重重阻力回到北京。1962年,他担任中国原子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负责新型热核材料的研制工作。
  而对最小的孩子刘源,刘少奇虽格外关注疼爱,但对他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中学时期的每个暑假,刘源都要按照刘少奇的要求到军队接受严格的训练,即使受伤,也不能松懈退缩。

微信图片_201912101652422.jpg  

劝侄孙女暂缓上大学
  “……但我还是劝你今年不要考大学,继续在农村劳动,这比你在大学中所学到的本事,会要多一些。你在农村劳动三五年之后,你会有机会再进大学(例如半工半读的大学)学习的。那时,你会学到更多的本事。”
  ——摘自1958年5月29日,刘少奇写给侄孙女刘维孔的信

  1957年,刘少奇的侄孙女刘维孔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她决定到在广州的父亲刘允明那里去,复习功课,等到来年来战。临行前,刘维孔向叔祖父刘少奇道别。没想到,刘少奇却建议她回到宁乡花明楼参加农业生产,“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同时刘少奇还嘱咐说:“多向我反映农村情况,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和要求。”
  在花明楼炭子冲劳动半年以后,刘维孔再次提笔给刘少奇寄去了一封信,汇报农村的情况。收到回信的刘少奇提笔写下了这封信,鼓励刘维孔。
  1959年,刘维孔被组织保送到湖南农学院上学,毕业后,继续回到农村当农业技术员。
  1962年,刘少奇的儿子刘丁从北京101中学毕业,考高中时,报了好几个学校都没有被录取。这时,身边有工作人员认为,作为国家主席的孩子,还能上不了高中吗?只要刘少奇开口,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听到这些议论的刘少奇特地召开了家庭会议:“国家主席的孩子和工农兵群众的孩子一个样,不能搞特殊。”最后,刘丁自己选择进入了一所半工半读的农业学校,四年后分配到农村工作。

微信图片_20191210165242.jpg  

子女的“成长进度表”
  “……我们希望你在满十四岁以后,认真地考虑一下:你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我们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现在学习要认真、刻苦,热爱劳动,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关心集体,关心国内外大事,为了人民和集体,可以有所牺牲,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将来,党和人民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可以做好什么工作……”
  ——摘自1963年5月9日,刘少奇、王光美写给女儿刘平平的信

  1963年,因为女儿刘平平生日当天,刘少奇和王光美会在越南访问,于是,在女儿生日前4天,刘少奇提笔写下了这封信。
  从这封信不难看出刘少奇对女儿的殷切希望,而在日常教导中,刘少奇在严格要求孩子们的同时,尽可能地放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9岁会游泳,10岁学会骑自行车,11岁要会自己洗衣服,13岁能够生活自理,15岁独立出门。”这是刘少奇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指定的“成长进度表”。
  为了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有3个孩子被他送到寄宿制初中。
  刘平平15岁那年,王光美在河北省定兴县开展工作。一天,刘少奇把刘平平叫到身边,希望她能够帮忙送一封信给王光美,但他叮嘱身边工作人员,“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上车站,也不要通知光美同志或县委去接她,让她自己买票,自己上车”。
  虽然知道这是刘少奇有意锻炼孩子,可15岁的刘平平当时还从来没有独自出过远门,大家都有些不放心。明白工作人员的顾虑,刘少奇说:“小孩子不能什么事情都靠大人,要让她自己闯一闯,才能得到自己的锻炼。”
  当刘平平突然出现在王光美面前的时候,大伙纷纷发问:“平平,你是怎么来的?”“是我自己来的,谁也没有送,我爸爸让我这样做的!”刘平平别提多自豪了。
后记
  李桂芳说,回顾刘少奇的一生,从小时候帮父母看店主动减免穷苦人民的费用,到成为国家主席后回乡调查时,为了深入群众却又不扰民,选择住在了猪场的饲料房,他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到了生命后期的一天,刘少奇特地把孩子们叫到自己身边,叮嘱:“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
  在刘少奇的教诲下,他的孩子们都为社会和人民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