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铸魂兵工——追记99式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

2015-02-09 阅读数 113965    赞 3

有人称他独臂英雄,有人说他是一个传奇。他淡淡一笑,说:“我只是名老兵。”

1984年,66岁的他受命担任99式坦克总设计师。中央军委下任务,要造出能与发达国家抗衡的主战坦克。“打个平手有什么用?我非要把它打掉!”他下定决心。从那时起,他再也没休过假,每天一起床就开始研究问题,不是在看书,就是在试验场了解情况。

2009年,由于年事已高,他第一次没有在天安门国庆阅兵现场。他在电视里看到了自己倾注20多年心血的99式主战坦克。

他叫祝榆生,99式坦克总设计师,古稀之年带队自主研制出世界最先进的坦克,用一生改进着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

祝榆生 99式坦克 坦克之父祝榆生

传奇“独臂总师”造就中国陆战之王

199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国产第三代坦克方阵首次公开露面,威风凌凌地驶过天安门广场,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侧目。2009年,身着数码迷彩、换装楔形炮塔、披挂附加装甲的99式坦克再次亮相天安门广场。与国人一起兴奋不已,为祖国喝彩者中,有一位耄耋老人——99式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

祝榆生,一位传奇的中国老人。他曾考入黄埔军校,打过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痛失右臂,获得过全国战斗英雄称号,荣获过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在66岁高龄的时候,临危受命,担当中国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为中国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陆战之王”。

投军报国,武器试验痛失右臂

1937年,抗战爆发,国人抗日救国的热情高涨。年轻的祝榆生当时还是一名银行职员,他毅然放弃“金领”工作,决心投军报国。没有与家人辞别,他和几个同伴离开家乡,考上了黄埔军校。

抗日战火如火如荼,一心打鬼子的祝榆生和“小伙伴们”对这场战争尚没有成熟的判断,完全未曾料到这场战争会持续8年之久。他担心自己从军校毕业前,日本人就被打跑了,赶不上打鬼子。心急如焚的祝榆生因此刚入学就离开黄埔军校,几经辗转,到达延安。1938年1月,他进入抗大学习军事,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抗大后不久,祝榆生如愿以偿地被派往了抗日前线,成为八路军115师的一员。当时,与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的日本侵略者相比,八路军的武器十分落后。祝榆生和战友们手里只有大刀和步枪,就是凭着这些近乎原始的兵器,与敌人舍命搏杀。

拥有高中文化的祝榆生,在八路军中已算是知识分子,很快被调到了司令部,成为一名作战参谋。作战参谋的主要任务是跟随部队到一线参加战斗了解战况,以便进行经验总结和战术分析,而祝榆生在战场上却总是忍不住会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奋勇杀敌。

祝榆生不怕战争,不怕死。“隔两天不打仗就想打仗”“牺牲就牺牲嘛!”在接受央视《大家》节目组采访时,他回答这个话题时表现的轻松自然。

但是,不害怕并不等于要作无畏的牺牲。祝榆生把目光转向了提高部队武器装备的性能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刻苦钻研军事装备技术,根据战斗需要,创造和改进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

1942年,经过认真研究弹道技术,他创造了迫击炮平射法,以后又创造了坑道定向爆破法,根据各种物体不同抗力系数设计了爆破药量表,改进了坑道作业用听音器、方向盘,夜间观察方向距离的隐现节杆,阻击战车的触发手雷和迫击炮简易瞄具等等。这些技术的改进,使我军的武器在战斗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1948年1月,在一次组织迫击炮敌前试射时,30岁的祝榆生身先士卒,只身排除火炮故障,不料炮弹突然爆炸,他从此失去右臂。这给他的生活带来种种不便,他默默忍受着痛苦的折磨,乐观前行,继续自己深爱的军工研究工作。

三顾茅庐,66岁老人结缘三代坦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适应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迫切需求,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确定了四项国家级重点装备研制项目,三代坦克是其中之一。

由谁来担任三代主战坦克的总设计师呢?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相中了祝榆生,为此三顾茅庐。

据99式坦克副总设计师傅宝玉介绍,选择祝榆生担此重任的原因有三:一、祝榆生打过仗,知道部队需要什么样的武器;二、他参与过大量武器装备改进工作,经验丰富;三、一生坚持学习,学识渊博。

但是,当时的祝榆生已是66岁高龄的老人,离休赋闲在家。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祝榆生对担当三代坦克总设计师重任曾心存顾虑。为此,上级大胆给予祝榆生“三权”,即三代坦克研制的用人权、财务权和技术决策权。这类似于现在的项目经理,祝榆生因此也成为我国国防工业领域第一个“经理式”的总设计师。

凭着对国家军工事业的一腔热血,祝榆生毅然重出“江湖”,人生经历也走向巅峰。

位于北京西南的槐树岭的中国兵器工业北方车辆研究所,是三代坦克研制的总部所在地。从1984年的夏天开始,祝榆生带领的科研人员悄然展开了一场鲜为人知的国防高科技攻坚战。

80年代中期,我国兵器工业的基础尚远远地落后于美苏等发达国家,在设计能力、工艺水平和工艺装备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此前研制的59式坦克、69式坦克等,尚处于仿制阶段,没有独立自主研制坦克的经验。此外,由于受到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兵器工业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行业亏损,科研工作举步维艰。要在这样的基础上研制出匹敌西方的先进主战坦克,困难可想而知。祝榆生所承担的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祝榆生 99式坦克 坦克之父祝榆生

祝榆生与第三代坦克合影(资料图片)

科学决策,打造世界一流坦克

白发苍苍的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赶超时代的勇气,表现出了过人的技术决策能力;在他的带领下,99式坦克的研制团队,始终保持着优良的作风和创新精神。

“祝总当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工程院院士、原三代坦克副总设计师王哲荣对祝榆生在三代坦克技术方面的决策印象深刻。

三代坦克设计之初,中央军委给祝榆生的任务是“定型以后,跟先进的坦克能够相抗衡。”然而,从战争中走过来的祝榆生,非常清楚武器优劣对战争的影响,他把目标瞄得更远:“什么抗衡,你打个平手有什么用啊,我非得把你打掉。”

祝榆生敢拍胸脯说“大话”,除了自信,更多的是对强大国防工业的殷殷期望。15年后,横空出世的99式主战坦克,其机动性与国外先进坦克相当,火力超过西方坦克,并且在世界坦克史上首次采用了主动防护系统等先进技术,使我国的主战坦克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当时有一种舆论认为,应该采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坦克设计风格。但祝榆生认为,不应该在新型坦克上搞这种东西方风格之分,应该按照研制目标总要求来设计我们自己的主战坦克,不管东方西方,只要能打得赢就行。要走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体现中国特色、考虑实战需求的研制道路。

面对我国坦克技术落后美苏等国数十年的现实,祝榆生提出了“高综合、系统取胜”的研制理念,在有限的工业基础上,通过高综合、优化匹配系统功能等手段,来达到最优的坦克性能设计。为了实践这个理念,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认真考察,对各国的主战坦克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

令人惊叹的是,由于祝榆生提出并实行了“边投资,边收回,良性循环”的型号项目运营方式,99式坦克在定型之前,就收回了全部成本,这在我国的武器装备研制项目中十分罕见。

坦克的战斗力一般取决于四大性能,即火力、防护、机动、火控,这也是新型坦克设计时技术决策之重点。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在研制坦克时对这三大性能的优先次序不同。99式坦克研制时,祝榆生把火力放在第一位,一定要超过西方坦克,抢占火力制高点。因此,99式的主炮口径选择成为坦克设计的关键之一。

祝榆生为99式坦克选择了125毫米滑膛炮,与苏联的T-72坦克口径相同。当时,美国的M1、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法国的“勒克莱尔”等西方先进坦克全部采用120毫米口径火炮,只有苏联坦克采用125毫米火炮。99式坦克选择125毫米口径火炮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受到质疑。

祝榆生认为,尽管120炮炮口动能和装药的匹配很好。但125炮威力更大,更具发展潜力。125毫米火炮由于口径大,炮弹药室容量大,装药多,炮口动能也就更大,从而能够获得比120毫米火炮更大的射程。

后来的现实证明,99式坦克选用125毫米火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炮口动能,火力优势明显。虽然俄罗斯的T-72系列坦克也采用125毫米口径火炮,但与中国125毫米炮的技术不在一个层次上。99式坦克炮的炮口动能比T-72坦克高45%,比美国M1系列坦克的120毫米炮高出30%以上。

技术决策的英明果断,靠的是祝榆生战争年代血与火中闯出的经验,靠的是他常年孜孜不倦学习科技知识的积累,更靠他“铁血”搞科研的拼搏精神。

三代坦克不仅是国家级重点军工项目,也承载着祝榆生军工强国的使命夙愿。在项目研制期间,清廋的祝榆生经常要夹着十几斤重的资料包奔波于各个试验场地。由于没有右臂,行走有时会失去平衡,这些年跌过多少跟头,他已记不清了,头破血流的情况也漠然处之,颤巍巍爬起来继续走。只要能走,就一定要亲自到试验现场!

军工人都知道,武器是用来打仗的,要经受极端环境的考验。武器试验的不同寻常之处就是专找各种极端地理环境、极端气候条件去考验武器在各种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夏天最热的时候去海南、冬天最冷的时候去漠河,高原、沙漠、山地、丛林,哪里环境恶劣就去哪里。但祝榆生不顾年迈,坚持亲赴一线,几乎每次试验都不缺席。

1990年,祝榆生在去内蒙古协调有关技术问题的路上又重重地跌了一跤,72岁的老人坐在地上,半天都没爬起来。之后,他顾不上胸口的剧痛,如期赶到会议现场。研讨持续了几个小时,祝榆生弓着背,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当研讨结束时,他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随行人员感到异常,把祝榆生强行送进了工厂的医院,这才发现他摔断了三根肋骨。

 

祝榆生 99式坦克 坦克之父祝榆生

三代坦克之父祝榆生

酷爱学习,博览群书不耻下问

祝榆生一生酷爱学习。他曾先后在解放军总高级步校工作、在哈军工读书、在炮兵工程学院任职。其间,他既当领导,也当学生,他兜里揣着学校的课程表,有空就经常到教室听课、定期到图书馆查阅最新科技资料,主动向每一位有特长的教授请教。

学习成为祝榆生的生活习惯,后来在兵科院等工作岗位时,甚至离休后,学习始终是他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从未间断。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使祝榆生较为全方位地掌握了常规兵器各武器系统的知识和技术,为其在三代坦克技术方面的科学决策打下坚实基础。

“祝总自学成才,办公室到处都是书,每次到他办公室,他都在看书,他的阅读量要比普通人多得多,大家都认为他精力旺盛。不可思议的是,他的饭量很小,每次吃饭只吃半碗米饭,再吃点白菜等蔬菜,很少吃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车辆研究所原所长王天明如是说。

淡泊名利,军工元勋“推卸”功劳、拒绝奖励

三代坦克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祝榆生提出的出硬件、出软件、出队伍三项任务。硬件上,三代的综合性能具有当时国外主战坦克先进水平,该项目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和国家发明一、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和多项国家专利及国防科工委装备研制金奖。软件上,完成有关软件设计应用62项。技术队伍上,注重老中青相结合,培养了一批专业配套、系统领军的技术骨干。他们中有工程院院士、兵器工业首席专家以及科技带头人等。

作为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祝榆生有资格站在褒奖的浪尖。可他却默默地退到了聚光灯之外,不居功,不求利。

他认为自己不够科学家的标准,没有专门搞过学术研究,谈不上学术成就,不主张申报院士。当《大家》节目主持人问祝榆生,一手带出一批院士、首席专家的他,为何自己却不是院士时,他回答:“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面对99式坦克研制成功后的荣誉,祝榆生不停地“推卸”功劳、婉拒奖励。他常说:“三代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2003年,祝榆生被聘为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特聘科技带头人,每月补贴4000元。2005年兵器集团公司授予祝榆生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这些补贴、奖金,他都婉言谢绝。

建党90周年前夕,当得知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要评他为优秀共产党员时,他写了一封信给党组,真诚地恳请组织:“我从1938年10月入党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党员应该做的事,不值得宣传。比起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我做的还很不够,他们比我做的更好,应该多宣传他们。我恳请集团公司党组不要评我为优秀共产党员,应该多宣传那些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的党员,他们比我更值得宣传,更有教育意义……”

祝榆生淡泊的不仅仅是荣誉。当时,作为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手里掌握着近亿元科研经费拨款的财政大权,而他自己却在一个简易楼房里办公,一直用了十几年的办公室,直到1998年才勉强同意安装了一个噪音很大的窗式空调。

祝榆生一直住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砖瓦楼的一层,90平方米的房子内是水泥地面和白粉刷过的墙壁,没有任何时尚的装修。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领导多次提出给他调换住房,他始终不答应。

2014年10月23日,96岁的祝榆生在北京逝世。一生默默奉献,他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逝世的消息没有在媒体掀起波澜,但那些了解他的军工人哀伤至深。英雄虽然逝去,但他研制的99式主战坦克依然雄霸世界优秀坦克前列,驰骋在祖国大好河山防卫前线。

身残志坚、博学睿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居功不傲,祝榆生用自己过人的功绩和坦荡的胸怀荡涤着国人的心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竖起一座厚实的人格丰碑。

 

祝榆生 99式坦克 坦克之父祝榆生

三代坦克之父祝榆生

隆冬的午后,几位研制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老兵工再次聚到京郊槐树岭的一座大院里。他们曾无数次出入这座僻静的大院,这一次,他们是为追思“老伙计”、我国三代坦克即99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而来。

2014年10月23日,这位被称为“三代坦克之父”的老人平静离世,享年96岁。

31年前,祝榆生把这些老兵工召集到一起,启动三代坦克研制项目。此后20载,他们协同100余家兵工单位自主研制出99式主战坦克,外媒评价其“作战能力可以与当前世界上风头最盛的主战坦克媲美”。

66岁离休后出任总设计师

今年76岁的傅宝玉是原三代坦克副总师、总师办主任,当年他的办公室就在祝榆生的隔壁。

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研制三代坦克的任务,“明确要求设计定型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和国外装备的新型坦克相抗衡”,傅宝玉回忆说。

当时,美国的M1、德国的豹II、苏联的T-80等第三代主战坦克均已装备部队,而我国的第二代坦克还没有设计定型。

“整整领先我们两代!”傅宝玉晃着两个手指头,提高嗓门说,“这样的情况下,谁有能力来担任总设计师?”

这也是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邹家华考虑的难题。在几位候选人中,他看中了刚从兵器部离休的66岁的祝榆生。

在傅宝玉看来,祝榆生之所以能成为三代坦克总设计师,首先在于他那“常人难以同时具备的特殊经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岁的银行职员祝榆生辞去工作,考入黄埔军校。眼见国民党消极抗日,还没等军装发下来,他就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辗转来到延安。

此后,祝榆生先后担任过参谋、作训部长,从1938年~1949年共参加战斗、战役30多次。“祝总师搞了20多项作战器材和武器的改革,右臂就是在一次迫击炮试验中被炸断的,那年他才30岁。”

“有实战经验,懂战术,这对搞兵器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傅宝玉顿了顿,又补充说:“但这一条一般人做不到。”

新中国成立后,祝榆生曾在多所军事院校任职,其中包括著名的哈军工。他口袋里装了一张课程表,学员上什么课一清二楚。带着这张课程表,已是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副主任的祝榆生把炮兵系的课程系统学了一遍。傅宝玉说,祝总师用这种方式“把在部队中的感性知识升华成了理性知识”。

另一个关键节点是1975年。祝榆生从南京调任兵器科学研究所。在这家陆军武器系统科研单位,他接触到了发动机和坦克装甲车辆等,“把知识面从最熟悉的炮弹火工扩展到整个兵器系统”。

在这里,祝榆生还参与了压制、防空、反坦克兵器等大型号武器的研制。傅宝玉认为,“这为他负责三代坦克研制奠定了基础”。

这也是邹家华选择祝榆生的原因。1984年,邹家华三顾茅庐,66岁的祝榆生离休后挑起了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的重任。

 

祝榆生 99式坦克 坦克之父祝榆生

2009年新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的99坦克

我国坦克行业有了自己的学派

祝榆生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三代坦克研制团队,其中一个细节让总参兵种部装甲兵局原总工程师姚神保念念不忘。

1984年的一次弹道炮试验中,祝榆生操着四川话问他:“老姚,兵器行业你熟,我要选副总设计师,能不能给我推荐几位?”

姚神保愣了一下,说出了3个名字:王哲荣、傅宝玉、杜惠昌。

两个月后开会再次碰到,祝榆生对他说:“老姚,你提的这3个人真不错,我决定让他们当副总设计师!”

这个举动打破了姚神保心中原有的一个印象:“总设计师单位和军方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经常围绕着兵器指标‘吵架’。军方希望指标高一点,总设计师单位怕定高了完不成。但这个总师不一样,连副总师人选都征求我的意见,我心里的隔阂一下子没了。”

三代坦克总师组建立起来了。总师组下辖若干分系统和专项,整个团队副主任设计师及以上400多人,大多数都专职脱产。“这套班子很庞大,但运转起来很灵光。”负责整体协调的总师办主任傅宝玉介绍说。

1984年7月,祝榆生团队和姚神保团队召开论证会,研究三代坦克的战技指标和总体方案。这次会议标志着三代坦克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始。

在会上,“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总体要求被姚神保团队分解成几千个任务指标。而祝榆生团队要拟定一项总体方案,将这些指标一一囊括,最终设计出能与国外新型坦克相抗衡的“陆战之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坦克经历了仿制和仿改两代发展,这一次,中央明确要求第三代坦克转入自主研发。而当时,我国在设计水平、元器件、技术储备和实验测试能力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几十年的差距。

如何在薄弱的现实基础上跨越技术鸿沟?整个研制团队疑虑重重,都在等祝榆生给出答案。

1985年,祝榆生经过反复考虑,提出了4个字——系统取胜。其基本思想是:在有限的工业基础上,通过高综合、优化匹配系统功能等手段,来达到最优的坦克性能设计。

系统取胜思想一提出来,傅宝玉“感觉眼前为之一亮”,他在一份材料中写道:“这标志着我国坦克行业趋于成熟,有了自己的学派。”

另一位副总师、后来当选为工程院院士的王哲荣也很振奋:“我们的坦克研发丢掉了‘洋拐棍儿’,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这位今年80岁的老人特意举了上世纪80年代女排战胜世界明星队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思想的精髓。

在系统取胜思想的指导下,祝榆生带领团队考察了各国主战坦克的技术,并结合军方要求最终确定了我国三代坦克的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其中,三代坦克新设计的部件占到了89.85%。总体方案确定后,研制网络图最终下达到100多家兵工单位。

“祝总师提出我们的火力系统要占领世界主战坦克的制高点,防护系统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系统吨功率要与美国的M1坦克相当。”王哲荣回忆说,正是这些关键指标的确立才使99式主战坦克的综合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祝榆生 99式坦克 坦克之父祝榆生

三代坦克之父祝榆生

穿甲弹直接击穿2000米外的钢板

在确定总体方案时,实战经验丰富的祝榆生提出了许多增加坦克战场生存率的措施。

两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为了降低坦克被击中的概率,祝榆生在设计中大幅压低了车体高度;为了保证在桥梁等战场环境的通过性,整车重量哪怕多十几公斤他都要斤斤计较。

这样,对总体设计方案来讲就显得尤为严苛。傅宝玉形容说:“100多家兵工单位领到的设计方案就像一个个笼子,他们得自己在笼子里面做文章,实现下达的战技指标”。

由于这些兵工单位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祝榆生经常要来回奔波,解决协调各种技术问题。作为坦克使用单位的代表,姚神保也经常和祝榆生一起出差,见证了众多战技指标逐渐落实的过程。

为了达到火力系统占领世界主战坦克制高点的目标,祝榆生团队选择了125毫米口径的主炮。与西方坦克上广泛使用的120毫米坦克炮相比,125炮拥有更大的炮口动能,从而使炮弹具有更高的初速。

为了匹配这门主炮的性能,祝榆生对穿甲弹展开了重点研究。由于技术所限,祝榆生在研制任务书上定下了当时能达到的最大指标。但对于这个结果,他和姚神保都不太满意。

“那次会后,祝总师马上就去外地进行了实验。两个月后,他就找到我,看样子非常高兴,一见面就说,老姚,突破了!”直到今天,姚神保提起这件事仍感叹:“祝总师的事业心太强了。”

王哲荣也提到了穿甲弹。1991年,第一台三代坦克试验样车完成,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前来剪彩。在打靶环节,一发穿甲弹从125坦克炮中呼啸而出,直接击穿2000米外的靶板。测试穿甲深度的标尺一捅进钢板,刘华清就拍着王哲荣的肩膀喊:“你们盖了帽儿啦!”

从此,这句评价广为流传,祝榆生用成绩证明了三代坦克火力系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不仅如此,到三代坦克接近定型时,许多任务书中没有的部件也已经研制成功。“比如反应装甲、近距反导设备,都是我们没想到的,大大提高了坦克的生存率和战斗力。”姚神保当着祝榆生的面不由得感慨,“祝总师,你真是比装甲兵还装甲兵!”

1999年国庆阅兵,99式主战坦克以第一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王哲荣院士给记者看了一页纸,上面是他亲笔抄录的当时媒体对99式主战坦克的评价。

99式主战坦克参加阅兵后,香港媒体称,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美国军事智库‘战略研究机构’负责人詹姆斯·邓尼根称,中国99式坦克从理论上说应该强于美国现役的M1A2主战坦克,战场上如果这两种坦克迎头相遇,美国M1A2坦克要吃大亏。

 

祝榆生 99式坦克 坦克之父祝榆生

除了退休金,当20年总师没拿过别的报酬

今年62岁的陈明珠是祝榆生的司机。从祝榆生担任总师直到去世,陈明珠在他身边待了31年。

1984年,陈明珠刚刚调到祝榆生身边当司机。当时,祝榆生手里掌管着三代坦克研制经费和生产线改造配套经费。

陈明珠送他上班,发现他的办公室只有10平方米,里面放着一张旧写字台,两张宾馆淘汰下来的布沙发和一把硬板椅子。“宾馆的缝纫工看他这么大岁数,就好心地做了一个棉垫,这把椅子他一坐就是20年”。

祝榆生住在一套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里,水泥地板,墙皮开裂,没有客厅。私下里,陈明珠忍不住感慨:“连一个处级干部的住房标准都达不到。”

组织上几次考虑给祝榆生调房,都被他拒绝了。久而久之,大院里有人说:“祝老头儿真傻。”这话传到祝榆生耳朵里,他在上班路上问陈明珠:“小陈,你说我傻吗?”

陈明珠跟他开玩笑:“祝老总,这看怎么说了,要按现在人的眼光你就是傻。”祝榆生哈哈大笑:“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我已经很满足了,跟我一块参加革命的人很多都没有活到今天。”

因为少了一只胳膊,祝榆生掌握不好身体平衡,摔跤是常有的事。1990年,陈明珠陪他去包头协调三代坦克的技术问题,祝榆生在招待所里重重地跌了一跤。72岁的老人坐在地上,半天都没站起来。

他没有告诉陈明珠,而是如期参加了几个小时的研讨会。会议结束时,祝榆生扶着桌沿,就是站不起来,陈明珠这才发现了异常。“送到医院一检查,摔断了3根肋骨”。即使这样,祝榆生还是在病床上听完了3个研制单位的技术汇报。

有一个细节让陈明珠感慨不已。“每次出差,祝老总都不让别人帮忙洗衣服,也从不送进洗衣房,他说出差没这项补贴。”祝榆生随身带着一个自制的S型弯钩,衣服洗完后,他就把弯钩的一头挂在水管上,另一头勾住衣服,用左手使劲把它拧干。

祝榆生的家在南京,他无暇回家,老伴来北京看他,他从不让陈明珠去接送。在生活上,他对自己同样严格。有一次,陈明珠开车送祝榆生去外地开会。他一上车就把一个装钱的信封放到了驾驶台上:“小陈,我们这次出去和三代坦克研制无关,这一路上吃住行都不允许开发票。”

在担任总设计师的20年里,祝榆生除了退休金,没有拿过任何报酬。

2005年,祝榆生获得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奖金20万元,他婉言谢绝。临终前,他跟女儿交代,向组织交了3万元特殊党费。

天色渐晚,参加追思会的几位老人离开了槐树岭的大院。在这个祝榆生和他们工作了20年的地方,不少房间亮起了灯,那是一群科研人员在争分夺秒进行新的坦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