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外”字像外人,叫声“娭毑”心里甜—— 当妈妈的妈妈不愿再被叫“外婆”

2018-06-27 阅读数 399423    赞 1

外婆外公 辈分称呼

文、图、视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迪 周纯梓

有一首名叫《辈分歌》的儿歌,想必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会很熟悉:“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回忆起童年往事,你还记得你是怎样称呼外公外婆的吗?近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就把“外婆”这一称谓送上了网络热搜——课文中的“外婆”被改为了“姥姥”,并引发广泛争议。尽管出版社随后做出了解释,但有关“外公外婆”的话题讨论却没有停止。

这不,来自长沙的女读者李雪(化名)就给我们诉说了她的糟心事。因为“外婆”这个称谓,她没少在家里“两面树敌”:自从孩子会喊人,自己父母与公婆的矛盾就大了:外婆不想太“外乎”,非要当“娭毑”;奶奶死活不让步,认为自己才是真“娭毑”——因为在长沙方言里,奶奶一般被称为“娭毑”。

虽说辈分称呼是家事,怎么愿意怎么来,但我们也发现,的确有越来越多的外公外婆正在用各种方法执着的把“外”字去掉,坚决不当“外”人——对此,你怎么看?

外婆外公 辈分称呼

外婆要当“娭毑”,娭毑死活不让

家庭矛盾有千万种,可今年31岁的长沙白领李雪怎么也没想到,原本和谐的家庭关系竟会因一个“外婆”的称谓而改变。

近日,爱刷朋友圈的李雪被“语文教科书将‘外婆’改成‘姥姥’”的新闻弹窗了,她想起了自己的糟心经历,于是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了这个故事:

我是长沙人,最近家里的烦心事就有一件——我的爸爸妈妈特别反感我儿子叫他们外公外婆。

儿子雪宝今年6岁,我和老公工作忙,他家是外地的,所以雪宝几乎就是我爸妈大的。他们说,最开心的经历便是教雪宝说话。

除了“爸爸”、“妈妈”,雪宝最先学会的就是叫“娭毑”,我妈每次听他叫娭毑都特别高兴。所以,雪宝小时候都是叫我爸妈“嗲嗲”、“娭毑”。这在长沙话里,是“爷爷”“奶奶”的意思。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雪宝对辈分称谓有了新的认识,知道“妈妈的爸妈是外公外婆”,便改了口。谁知这一改口,我爸妈不乐意了,他们认为,“孩子是我们一手带大,他爷爷奶奶都没怎么管,凭什么我们是‘外’,他们是亲!”

没办法,爸妈把雪宝的称呼强扭了过来。可每逢公婆来家里,又会因此爆发口水战——公婆认为孩子应该遵从传统文化,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要分清楚;我爸妈却怎么都不肯当“外公外婆”,坚持要做“嗲嗲娭毑”。

就这样,原本和睦的四个老人为了一个称谓,见面就置气。而我和丈夫夹在中间可谓“两面树敌”,雪宝也经常问我:“我到底该听谁的?”

外婆外公 辈分称呼

■街访调查

家有独生女,更介意当“外”婆

接到李雪的来电后,6月23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随即在长沙街头进行了一次随机街访。在采访了50名50—75岁中老年市民后,记者发现,受访者中有80%的人认为,能够理解李雪爸妈不当“外婆”要做“娭毑”的心理。其中,55岁的刘奶奶表示,自己只有一个独生女,女儿也让外孙从小就称呼自己这个“外婆”为“奶奶”,这样的称谓能让祖孙俩更加亲密。

“现在的爸妈大多数是‘80后’、‘90后’,是家里的独生子女。”58岁的贺大爷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解释,之所以很执着地希望“外婆”变“奶奶”,“外公”变“爷爷”,大家都只有一个孩子,而老一辈在对家庭的付出上是平等的,不再是“娶媳妇”与“嫁女儿”,女儿也不再是“泼出去的水”,因此在孙辈出生后,也想把这种平等的关系延续下去。

当然,也有部分市民认为,中国人应该尊重传统文化,不要随意更改称谓。今年72岁的苏奶奶告诉记者,她只有一个儿子,没有女儿。站在“奶奶”的角度看,孙子管“外公外婆”叫“爷爷奶奶”倒不是什么大事,但内心认为,家庭关系还是应该有所区分,不然孩子也容易搞混。

那么,年轻人又是怎么看待这个话题呢?6月26日,记者联系上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阳美燕,将这一话题抛给了她的研究生们,引发了激烈讨论。

“家有独生女,可能更介意‘外’字称谓。”研究生尹大靖表示,湖南很多地方都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争孙辈姓氏的现象。一方面,有些人认为爷爷奶奶更亲,另一方面,有些人也认为小小称谓反倒能彰显家庭地位。

■见仁见智

“外婆”、“姥姥”还是“奶奶”?一个简单的称谓,在不同家庭中会演绎出不同的故事。因此,我们也特别对话语言、社会等方面的专家,请他们来聊聊关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趣事儿……

亲属称谓被简化,未来可能被统称

李星辉(中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在南方,“姥姥”一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奶奶”与“外婆”。从分布范围来说,“外婆”分布在南方地区与北方一部分官话区,而“姥姥”的集中分布范围是中原官话区和东北官话区。

在汉字中,女字旁的字一般都产生得的比较早,因为我们最早是母系社会。首先产生了“公”、“婆”、“姥”这些字,然后才慢慢有了“外公”、“外婆”等。

湖南各地对外公和外婆的称呼差异非常大,比如湘北地区会用“姐姐”来称呼外婆、奶奶和妈妈;客家方言区会用“媄”来表示妈妈或者外婆;瑶族中的平地瑶将爷爷奶奶分别称为“公公”和“嫲嫲”,称呼外公、外婆时会在外面加一个意为“我家的、屋里的”的前缀。

然而,在我看来,当今亲属称谓正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越来越不完整了。随着独生子女增多,很多称谓在一些家庭逐渐消失,比如我的女儿是独生子女,我家只有我和我哥哥两人,所以在她的亲人称谓中,只熟悉“舅舅”,却没有“姨妈”和“叔叔”等。

二是亲属称谓的泛化。比如,长沙话称呼姨妈为“爱姨”,这一称谓最早是放在亲属当中,但随着社会人情化,很多年轻妈妈会教孩子叫自己的闺密“爱姨”,将朋友关系亲人化。

总而言之,社会在进步,称谓在改变。我认为,随着亲属称谓被简化,一些有特定意义的词未来很可能被统称,所以,不论是外婆还是奶奶,只要有利于家庭和谐,即可存在。

亲人相处,不该“内外有别”

邬欣言(湘潭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

在传统的父系社会中,是以父亲为血源纽带划定家族的。因此,父亲家的亲属关系便被认为比母亲家的更亲、更近。这也解释了为何母亲家的亲属称谓都要带上“外”字,比如,“外公”、“外婆”、“外甥”等。

受传统思想影响,老人介意“外”字称谓属正常。早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头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为了讨贾母欢心,便使劲儿夸黛玉标志、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可见,嫡亲孙女与外孙女并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这是宗法制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体现。

然而,对比西方,虽然随父姓,但是并没有在称谓上严格区分内外。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中国人的家庭结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80后”、“90后”一代以独生子女居多,这种“内外有别”的观念更受到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既然生男生女都一样,那么孙子、外孙都是骨肉后代,同样,“外公外婆”就与“嗲嗲娭毑”应该无异。

所以,既然如此,大可不必在口语称谓上严格区分亲疏内外,尤其是那些为孙辈付出很多的外祖父母,去掉“外”字如若感觉更显亲热,那就大胆“改革”吧!

  外婆外公 辈分称呼 今日女报/凤网 吴迪 周纯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