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起学做鸡毛毽子 40年后她跻身非遗传人

2018-12-14 阅读数 330512

鸡毛毽的第五代传人李兴兰 非遗传人

到学校推广踢毽(受访者供图)

鸡毛毽的第五代传人李兴兰 非遗传人

手工羽毛毽传人李兴兰

五色的羽毛被束起来,插在鸡毛毽子底座里,手里掂量几下轻重,53岁的李兴兰从椅子上轻盈地站了起来。

毽子往上一抛,轻轻落下的瞬间,膝盖就恰到好处地接住了毽子,1、2、3、4……“嗯,还要修剪两片羽毛,长了一点,翻转得不够灵活。”说完,一番修剪,毽子便成为李兴兰手里标准的一只比赛毽。

作为鸡毛毽的第五代传人,李兴兰10岁便跟随母亲学习手工制作毽子技艺,4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手工羽毛毽传统制作技艺的研究、创新、推广和教学。她制作的羽毛毽由于出色的外观和性能,被渝中区教委推荐为比赛专用毽,亦成为极具重庆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花儿翻飞

在南山壹华里非遗集市,李兴兰的毽子门面非常醒目,因为门口摆满了各种颜色的毽子,一个个就像骄傲的小孔雀,娇艳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

桌子上也摆满了毽子,李兴兰依然埋头做着。“八中马上要举办艺术节,要表演踢毽子,我做的毽子就是要赶着艺术节之前送过去。”她说。

毽子的制作是个细心活。首先,剪下两块比铜钱半径长5毫米左右的圆形布壳,然后用线将布壳缝制在一起,为了美观和耐用,缝制时,每一针都要以同一个方向倾斜着走针。缝到一半时,把铜钱放进布壳里,然后继续封口。封口时,线要交叉,和之前的线形成X形状。然后再缝制一圈,就可收尾了。

接下来缝制插羽毛的管子。李兴兰说,小时候缝制的鸡毛键,都会用鹅毛管缝制底座,那种管子又粗又结实,现在鹅毛不好找了,就用喝酸奶的吸管当底座。剪一段长3厘米左右的吸管,然后在三分之一处剪成四片,再缝制在布壳中央,毽子的底座就做好了。

最后是插羽毛。挑选羽毛,是李兴兰的独门绝技,轻重搭配、长短搭配,羽毛根插满毽子底座后,整个毽子一下子就丰盈起来。

在膝盖上试踢几下,毽子就像花儿一样上下翻飞,如果翻转不够灵活,李兴兰会用剪刀修整一下,然后毽子就能重获新生,成为优质的毽子。

游客点赞

专门到壹华里游玩的游客陈阿姨和好姐妹,刚好路过李兴兰的门面。在李兴兰的邀请下,陈阿姨选了一个毽子,便踢了起来。

“1、2、3、4、5……”足足踢了28个,毽子才轻盈落地。陈阿姨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就很喜欢踢毽子,还会做毽子,长大后接触就少了,现在看到,多多少少还有些惊喜。“虽然我也会做,但这位大姐做的毽子确实漂亮,你看我刚才踢的时候,从毽子的每一次翻转,就能感觉得出毽子的羽毛配比非常好。”陈阿姨对李兴兰做的毽子一番点赞。

面对琳琅满目的毽子,陈阿姨决定买两个回去:“我有一对双胞胎孙女,体弱多病,买回去让她们也锻炼锻炼身体。”临走时,李兴兰还不停地在教陈阿姨踢毽子的秘诀,“要是娃儿学不会,你带过来,我给你教一下就会了。”

非遗传人

李兴兰老家在垫江农村,小时候家里穷,没有玩具,妈妈会做一个毽子教她踢。

“最开始我也踢得不好,但我好动,喜欢钻研。”慢慢地,毽子踢得很好的李兴兰自己也开始做毽子,“我妈妈做的毽子有时候也翻转得不好,于是我就来自己研究。”她找来铜钱、布壳,用针线缝制好后才发现,插鸡毛的时候不能贪多求全。“插多了,毽子翻转不了;插少了,一踢就飞出去了。”李兴兰总结说。

结婚有了小孩后,生活压力开始增大,李兴兰决定到重庆发展。在大礼堂附近找了地方住下的她,开始一心一意研究做起毽子,从零售到批发,生意最红火的那些年,李兴兰雇佣了几十个人,每年要做几十万个毽子销往全国各地。遗憾的是,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孩子们爱踢毽子的越来越少。

2017年,李兴兰被渝中区政府和渝中区文化委评为该区的手工羽毛毽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李兴兰被邀请到金马小学、枇杷山小学,教孩子们踢毽子,许多学校又将这项逐渐消失的运动请回了校园,成为一个重要的运动项目。

传承手艺

除了在南山壹华里非遗集市开了这家不大的门店,李兴兰的女儿和女婿还在淘宝以她的名字开了一家网店,专门卖毽子。

李兴兰说,女儿不会踢毽子,但做毽子的手艺却不亚于自己,“耳濡目染几十年,就算是没学会也看会了。”女儿结婚后,女婿也开始学做毽子。10年前,小两口在网上开了个店,专门卖李兴兰做的各种鸡毛毽,生意还不错。

李兴兰说,做毽子这门手艺,最主要的是耐心,假如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她也可以传授,把这个家传手艺传承下去。(文/王渝凤 图/毕克勤)

原标题:《做鸡毛毽子40年 她跻身非遗传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