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长沙有几个理由?这家“最有格调的书店”是很多人的首选

2018-08-29 阅读数 154251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吴迪 图:受访者提供

有人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书店是一个城市的体温。如果按这个说法,长沙这个城市的体温最合适在哪儿测量呢?长沙文艺青年们在网上的回答很让人意外:既不是定王台书市,也不是省图书馆,而是地处长沙小吴门的一个叫做“止间”的书店。

“止间,不止是一间书店。”很多去过止间书店的读者几乎第一时间都能背下这句广告词。在百度输入“止间书店”,最集中的标签是“长沙最具格调的书店”。很多旅行爱好者在网上贴出的长沙攻略里几乎都会浓墨重彩地介绍止间:在这里可以读经典、闻书香、看展览、尝美食;在这里远离喧嚣、忘记过往、享受当下;在这里,岁月静好,时光如禅……

这,大概就是温度之所在。然而,没有人想到,这点温度来得真不容易——这个占地仅1200平米的书店,投资竟达800万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止间,果然“不止一间”,开业至今仅仅三年时间,长沙市区已经迅速崛起了4家止间,常德市区也诞生了一家。一个月后的国庆长假,止间还将在苏州开业。

那么,很多人的疑惑来了:在图书网购如此强势的今天,实体书店到底还能不能赚钱?

“单小吴门这家店,前年亏130多万,去年亏40万,今年我希望能赚一块钱!”8月29日,书店老板徐海幽默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既然这么不赚钱,为什么要开一家这样的书店?”“很简单,为了一个被大家说烂了的词——情怀。”为情怀砸钱开书店?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徐海的故事还得从26年前说起。

那一天,我们大醉一场

1992年,徐海考入长沙理工大学,学习平面设计。那时的徐海是一个标准的文艺青年,爱读书、爱写诗,尤其对阅读十分痴迷。徐海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上大学时虽然市场经济的浪潮开始冲击每个领域,但诗歌热潮的余温未尽,依然吸引着无数文学青年。徐海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诗人,“青春的激情化作一首首或激越或低沉的诗歌,鼓荡着我们的青春岁月”。

大学里的徐海,最喜欢的是做书籍装帧设计。为了一件作品,他会夜以继日地修改打磨,乐此不疲。也许是长期跟书打交道的缘故,那时他就萌生了开书店的念头:“有人喜欢服装,就想开一家服装店;有人喜欢美食,就想开一家饭店;我最喜欢书,自然想开一家书店。”

但开书店是需要资本的,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毕业之初,他只能收起梦想,背上行囊到社会中打拼。再次摊开纸笔,写下的不再是一句句匠心独运的诗,而是一张张设计图纸。他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做和建筑装修行业相关的设计工作。徐海说,做装修设计是一个很累的工作。最开始那些年,只能有什么活就接什么活,根本没办法管自己是否感兴趣。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后,他渐渐有了影响力,在圈子里逐渐有了名气,也实现了财务自由,但他却觉得心力憔悴。这时,那个多年前的书店梦,又渐渐在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

2015年,徐海分别和5个学生时代的同学谈了一起开书店的想法,没想到竟然一拍即合,初步决定每个人出资100余万,合力在长沙打造一家与众不同的实体书店。

徐海负责对书店的总体设计进行把关。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当初定设计方案的场景:我们坐在香港水木言设计公司会议室,讨论止间书店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定位,设计团队和我们止间诸君从台湾诚品、南京先锋扯到朱张会讲,由成都方所、南昌青苑策到吾道南来……我们执意要在长沙这个活色生香、鲜辣有余的城市造就一处文化地标……

一切设计到位后,施工过程却遇上了麻烦。

徐海和他的团队计划在原有建筑之外扩展一个玻璃门厅,“以纯净的玻璃幕墙虚化新建空间,既可映衬现有街象,又能在实用功能上隔而不离,让书店实体落于幻化与现实之间,让心灵止步于闹静之间”。但在施工过程中,却意外地接到了城管局的停工令。原来是因为他们都忽视了门厅的临建报批程序,最终被迫停工。

此时门厅的轮廓框架已搭起,若拆,需更改设计推倒重来;若不拆,只能按正常程序申报规划许可,工期可能会耽误半年之久,整个书店运营计划全部乱套。几个合伙人经过反复权衡,一致认为“要尽最大努力实现初衷,保证止间书店的外观效果”。

徐海形容“接下来的规划报建简直是一场战斗,其中诸多的曲折迂回难以言说”。两个月后,规划报建终于通过了,同学几个为此高兴得大醉一场。

8月26日,当记者走进止间,仿佛走入了一个艺术长廊。门口妥妥帖帖地安放着十分考究的雕塑,屋顶采用的设计元素是中国传统书法碑帖,房梁是质朴与粗犷并存的原木柱,采光是隐忍而低调的柔光灯,书架是复古而又简约的文人调……每个角落,都给人一种无处不在的艺术享受。

在止间的玻璃墙上,有北岛的一段话: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可以想象,仅仅这几行字,足以让来来往往的脚步为之驻足。

我的书店影响我的孩子

徐海还是个书画高手。不管有没有见过徐海,你只需看看他拙朴大气的书法和禅心独具的画,大概就可以想象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男人了。尤其是止间书店墙壁上那幅气势磅礴的对联,“守心一处,止步此间”,你只需望一眼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就是徐海心目中的“止间”。

三年时间,书店一直亏钱,但徐海为何要“一直开下去”?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止间的墙上赫然写着“一个有风度、有温度、有态度的书店”,也许这句话足以解释一切。

可喜的是,现在每天来书店买书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最让徐海欣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喜欢到书店来读书。

“每次看到小朋友到书店读书,我就会特别感动,有成就感。”徐海经常看到一些年轻父母把小孩子放在止间书店,告诉他们安安静静地在这里读书,然后会定一个时间赶回书店和孩子用餐。

虽然来书店的小孩越来越多,但书店并没有一味迎合。徐海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我们是以文史哲为主的独立人文书店,我始终要保持这个格调,带小孩子来买教辅资料是没有的,但是会有非常独特的儿童读物和绘本。”

徐海说,一家有态度的书店,不会因为某种书好卖就大量铺货,也不会因为某本书卖得不好就不推荐,“我们有我们选书的理由”。

看书的孩子里,经常会出现徐海十分熟悉的身影:他自己的两个孩子。徐海的两个孩子,大的正在读高中,小的才刚刚上幼儿园。“我相信书店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而且以后的影响会越来越深入内心。”

开一家书店,曾是徐海最大的梦想,如今梦已经圆了。记者问他,下一个梦想是什么。徐海想了想说,把孩子带好,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就。

虽然自己是开书店的老板,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徐海并不拘泥于书本,他奉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理念。目前,他已经带孩子去过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国内也去了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孩子还小,我还年轻,有可能的话我会带他们走更多的地方”。

把书店开在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记忆里

目前,徐海正准备在河西大学城的“堕落街”再开一家600平米的书店。这是他的一个情结。

“我希望我的书店能开在大学城,开在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记忆里。”徐海说,希望那些学生在毕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再回来的时候,曾经流连过的书店还存在。希望他们可以到书店走一走、坐一坐,因为里面有他们的记忆,比如恋爱的记忆、做学术的记忆。

徐海不仅喜欢和大学生交流,而且喜欢和到店里来的书友交流。他交流的方式是通过留言本。在止间书店的公共阅览区有许多很有格调的读者留言本,从最开始到现在,每一本都编了号。这几乎成了止间书店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标签。

留言本的灵感来源于三年前徐海的一次自驾游。那次他自驾到西藏拉萨,在一家卖酥油茶的店子里,看到窗台上摆满了留言本。“那么多人在上面留言,让我很震撼。”徐海决定也要试一试这个创意,让他和书友可以用一种最温暖、最诗意的方式交流。

读止间的留言本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有人在上面写诗,有人画画,还有在别人留言下面回复,相互鼓励。甚至还有时过境迁、再来回复自己留言的读者。

现在,止间的公众号上也会定期发布一些精彩留言,以便全国各地来过此处的读者都能互动。记者随手翻看了一些留言,不得不说让人感动。

“无论到哪个城市,第一个地方就必须去一家特色书店:比如青岛的如是;西塘的天空之城;而今,是长沙的止间。”

“不记得第几次来止间了,哎,这么适合读书的地方相信你一定也会来。反正我一直在这里等,直到你来找我。”

写到这里,记者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因为一个书店可以爱上一座城市”,也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网友在网上感叹:在止间,可以触摸长沙的体温。

  止间 书店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