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重量级评委论战:孩子写作文到底需要“真情实感”吗?

2017-12-20 阅读数 440731

文/郭丹

近日,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几位重量级评委,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水平进行了一场论战。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围绕着“真情实感”进行。

有一位语文老师提问:“我们总跟学生说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什么才是真情实感?如何看待虚构和真实的问题?”

作家余华给出的答案十分“非主流”。

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某年和著名作家王蒙一起给一个作文比赛当评委,大家都被其中一篇作文感动了,文章写的是作者在父亲临终前,时间倒转回到自己出生的时刻。结果事后,主办方了解到这篇作文是孩子虚构的,作者的父亲并没有过世,于是打电话给余华,问怎么办。

“我说,如果写的是假的,那得给特等奖啊!”余华看来,“如果作者可以把假的写得和真的一样,那就是才华。”

另外两位文学大咖也持同样的观点,叶兆言说:“其实真情实感这个东西,可能对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其实,写好才是最重要的。”“(写作)靠真靠假都可以!”毕飞宇总结。

写作技巧大于真情实感,这正是应试教育的一个重大弊端。

为了追求老师的青睐和满意的分数,现在很多中小学生的作文几乎已经看不到真实的童趣和生活的痕迹了,相反他们对于说假话、诉假情却显得习以为常、驾轻就熟,这感受就如同T台上浓妆艳抹的嫩模,表演得有模有样,可这超越年龄的老道却总让人看了心生怪异。

写作和表演一样,如果把它们看成一场作者与读者、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对话,说到底是一种灵魂的交流。写作的技巧和表演的道具不过是辅助工具,关键是对话双方能因为相似的经历或感受产生真实的共鸣。如果说共鸣是一切艺术的最终追求,那么真实就是这种追求的本质要求。

也许有人认为,以中小学生的年纪,还难以理解什么叫真情实感,其实,比起写作的各种手法和技巧,真情实感才是孩子们的本能,所以古人说“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作文的本质就是对真实经历、真实情感的真实表达。

只可惜,我们现在的做法是舍本逐末,把重心放在教孩子们华丽的辞藻、表达的技巧和感人的诀窍,却唯独忘了教他们对真的尊重和表达。一篇作文留给孩子们的不是当时的分数,而是当时那段独一无二的人生和自我,如果没有了真情实感,人类的写作,还能为自己记住什么呢?

我们把中小学阶段统称为基础教育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重点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基本格局的搭建,包括基础的知识结构和行为规范,包括基本的道德标准和文明礼仪。中小学生们心智尚未成熟、价值体系尚未成型,我们更要坚持对真的信仰和追求,比起一次考试或比赛的分数,我们更需要帮助孩子们通过文品建立人品,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对于小学生习作的目标,《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低年级对写话有兴趣,愿意写话;中年级乐于书面表达,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不拘形式地写下来;高年级重视自我的表达、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独特的感受。”由此可见,中小学生的作文,更在于自我的表达。而真实,就是我们写作的源泉、目标和初心,不忘初心,方得真情。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科院

  新概念作文 今日女报/凤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