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李斌:公平是高考应有的担当 别让“寒门难出贵子”

2017-06-07 阅读数 294624

我们的高考1977

——今日女报/凤网恢复高考40周年特别报道【全部报道】

高考1977 高考 寒门难出贵子

李斌教授。

社会学家李斌:实现公平是高考应有的担当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李立

从1977年恢复高考起,40年来,高考本身和大学教育都经历了诸多变革,但高考给予每个人公平公正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一直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在我们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恢复高考,最大的意义在于恢复了公平。

在社会学家、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斌教授的学术视野中,高考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家教育考试,具有明显的社会分层功能,“对个人而言,高考是改变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对社会来说,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最为公平公正的手段,并为女性向社会上层流动创造了条件。” 

通过高考,让人在社会阶层中“自由流通”

6月2日,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门口,有三五成群的学生穿着学士服在这里留影,全然不顾仲夏已至的炎热天气。正逢毕业季的校园里,却感受不到多少离别的伤感——再有三个月,又会有一批新生进入校园,开始他们的梦想与青春。

在李斌看来,这就是高考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和国家,都会通过一种人才选拔机制,把努力的、有能力的、具备创造力的人选拔出来,放到比较高的位置,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良序发展。”

“社会就像一个金字塔,顶端是精英阶层,塔身是中等阶层,底座是普罗大众。”李斌说,最理想的社会状态,是三个阶层之间能够“像水一样自由地流通”。

但是,进入精英阶层的人,会想办法“将阶层的优势地位固定下来”,这就是社会学中的“精英阶层再生产”现象。李斌告诉记者,印度的种姓制度,我国历史上的世袭制,都属于典型的“精英阶层再生产”,“皇帝的儿子肯定会当皇帝”。在一个封闭的传统的社会里,一个人一出生就注定要在他父辈所属的阶级和阶层里终其一生,代际流动很少,“农民的儿子始终是农民,手工业者的后代依旧只能从事手工业。”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每个阶级和阶层的大门都是敞开的,才有可能出现更多的代际流动。李斌告诉记者,对于选拔人才的标准,如今,人们的共识是不强调继承、性别、种族等因素,尽量选择和考察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于是,更多地强调个人主观因素的考试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人口教育、人才选拔的一种有效机制在全世界被人们广泛接受,“对于个人来说,1977年恢复高考,是实现代际之间公平流动的重要途径。”

因为高考,女性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增多

李斌告诉记者,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人们往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非常少,“当时的农村和城市之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的子弟想要进城,只能去参军,还要在部队里当到排长以上的军官,才有可能改变自己所属的阶层。”

对于女性来说,这种机会更加微乎其微。当时,整个社会的女性都缺乏向上流动的渠道和途径。而高考,给了女性一个公平上升发展的机会。

《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从1978年第一批通过公平竞争的大学生入学开始,几十年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有了长足的增长。据统计,女生在全部录取学生中的比例,在1999年为40%,2007年达到53%,2013年则达到55%。

这个数据让1979年参加高考的李斌感到很欣慰。当年考上武冈师范的李斌记得,他所在的79级有10个班,“只有10个女孩子,分布在两个班,而78级一个女孩子都没有,这说明当时女性教育是不被重视的。”

近年来,女性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业优势正在赶上或者超过男生,针对“男生高考考不过女生”的现象,一些学者认为,现行教育体制和考试题型模式的规定,以及应试标准的僵化,是造成“女强男弱”局面的原因,甚至提出“拯救男孩”的说法,

在李斌看来,对于这种情况不必过于担心,“这种敏感和焦虑背后,本身就暗含‘女生更适应应试教育’之类的偏颇观点和‘女性天生要弱于男性’的性别歧视。”

李斌认为,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稳步增加,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得益于实行统一高考择优录取的制度,“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子女数的下降以及女性自立自强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将孩子送进大学。”

专家辣评

别让“寒门难出贵子”

李斌表示,有研究表明,在国家重点高校,具有较强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份额,而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所占份额逐渐减少。

“强势阶层所具有的自身经济条件和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使他们既可以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从而在起点上高于农村学生,也可以为孩子动用社会资本以在高等教育入学竞争中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李斌说,寒门子弟在一线高校中的比例越来越少,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国高校扩招后,由于高校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单位动辄非“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不予录用,这使得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就业选择面和出路越发窄小。

在李斌看来,这种“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现象一旦成为一种常态,就会进一步加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如果不能未雨绸缪地进行改革创新,教育以及高考促进纵向社会流动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并且不可避免会损伤一个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要围绕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如何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来展开高考改革。”李斌说,无论出身贫寒抑或富裕,每个学生都应该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生起点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最有效途径,“这应该是高考和教育应有的担当”。

相关阅读:

突击两周三兄妹同上考场靠知识改变家族命运

湘雅医学院77级学生上大学我们都憋着一股劲

那场高考让她坚守大学40年如今是全国人大代表

教育学家刘海峰:高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选拔制度

社会学家方向新:恢复高考对于女性意义重大

  高考1977 高考 寒门难出贵子 今日女报/凤网 李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