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厂家用医疗废品做米粉”造谣视频网上热传——塑料变米粉?网络谣言为何“偏爱”食品安全

2017-03-20 阅读数 336805    赞 3

医疗废品制作食用米粉 塑料真的能变成米粉吗?

文: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谭里和

近两天,包括微信、微博等在内的网络世界都在疯传一条“茶陵桃坑用医疗废品制作食用米粉”的视频。如果属实的话,是不是觉得很吓人?有网友甚至直言:“如果当真,当事人该枪毙!”

塑料真的能变成米粉吗?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对此进行了求证——结果居然是对这个在网上传得火热的视频“啪啪打脸”,假的!

其实,类似食品安全的网络谣言近年来是层出不穷,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其微信朋友圈等也一不小心就成了谣言传播的帮手。为何网络谣言特别爱“傍上”食品安全?在民众越来越注重健康、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敏感的如今,我们要如何练就一双慧眼,既保护自己,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呢?

塑料变米粉?业内人士“一看就笑”

仔细地从头到尾把“茶陵桃坑用医疗废品制作食用米粉”这段3分多钟的视频看了又看,对话听了又听,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有了疑惑:视频里虽然显示有众多医疗废品,也有人义愤填膺地提到“打媒体电话曝光”、“打110电话报警”,但自始至终没有人说“用医疗废品制作食用米粉”,现场也没有看到米粉,这与随视频传播的“米粉厂用医疗废品做米粉”内容完全靠不上边。

而一名熟悉塑料产品的业内人士在看到记者转发给他的视频后大笑:“用塑料生产米粉,技术上也许可行,但是一吨最差的塑料也比一吨生产粉丝的淀粉贵多了呀!不是有人经常骂做生意的人是‘奸商’吗?‘奸商’即便不聪明绝顶,也不会愚蠢到家吧?”

职能部门出动,真相浮出水面

3月19日下午,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致电株洲市茶陵县环保局了解情况。茶陵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称“微信和网络上流传的医疗废品做米粉完全不属实”,已经联合县卫生计生、公安、市场监管、经科和电力等部门介入了调查,会尽快有详实的情况说明。

3月20日上午,茶陵县环保局向今日女报社发来了《关于对“桃坑一米粉厂使用医药废料”造谣视频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情况说明》”),对此事给予了正面回应。

记者从《情况说明》中看到,3月17日下午4时左右,有群众向茶陵县环保局电话举报枣市镇岩口村(并非网传的桃坑)一塑料厂内有大量医药废料。环保局两名执法人员于下午5时赶往现场,发现举报所称的“塑料厂”内存放了大量日用废塑料,也有部分医用输液瓶、输液管和少量带针头的输液管、注射器。执法人员当即对现场发现的医用废料进行重新装袋和保存,责令其立即停止生产,接受进一步调查处理。

3月19日,又有多个微信群转发了“桃坑一米粉厂使用医药废料”的造谣视频,茶陵县环保局再次对该店落实停产指令情况进行突击检查,下达了《查封决定书》和《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对主要生产机械设备进行了查封。

《情况说明》显示:“微信群中出现的‘桃坑一米粉厂使用医药废料’视频,实为当地群众在制止枣市镇岩口村废品回收站生产时所发现的医用废料,该店将各种塑料废品水洗破碎后再外卖至下游企业用于塑料制品生产,而绝非用于生产米粉,此事也得到了电话举报人的证实。”

 

那些攻占“朋友圈”的食品造假谣言

整理/张伊人

像“茶陵桃坑用医疗废品制作食用米粉”这种听风就是雨的谣言,近年来可有不少——特别是留意家里长辈的微信朋友圈,你是否总会发现那么几条标题惊悚的“千万注意”、“赶紧转发”?

谣言:“太可怕!你吃的紫菜是塑料做的”

一段“紫菜竟是用废塑料做成的”视频曾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视频中,一名操北方口音的女士手拿一款紫菜,掰下一块并用水泡发至完全泡发,再用手扯开紫菜,发出了类似用力拉扯塑料的声音。该女士描述说:“非常有弹性,根本拉不断。这是紫菜吗?就是塑料袋做的。”

真相:对此,浙江省温州市海洋渔业局专家表示从未听说过此类情况。“市面的紫菜以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这两类为主。条斑紫菜一般用于制作寿司等,入口即化,而坛紫菜相比条斑紫菜会略厚一些,此外末水紫菜(一个生长期中最后一次采摘的紫菜)品质会略差,口感更韧。

“不过即便是末水的坛紫菜,其韧性也远远低于黑色塑料袋,在气味、味道上也有天壤之别,不可能发生混淆。”

谣言:“生菜都可以造假?还让人活吗”

此前,一篇题为《生菜都可以造假?还让人活吗》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刷屏。文章以9张动态图记录了用白色和绿色两种液体放入水中制成“圆生菜”的过程。因为“有图有真相”,也让不少人信以为真。

真相:据《现代快报》报道,其实这来自一段日本的视频,是日本的仿真食品工厂制作模型的过程,用的是一种高分子化学材料,制作的圆生菜也不是用来吃的。据了解,在日本有很多这样的食品公司,人们可以体验制作生菜等食品模型。虽说“食品模型”目前在国内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但在很多餐饮经营处还是可以经常看到的,有的做成刀削面,有的做成茄子炒豆角,还有的做成木须肉等等。

谣言:“橙汁汽水里放纸巾秒变雪碧,你还敢喝吗”

将纸巾放入橙汁汽水中高速搅拌,不一会儿,纸巾变成了橙色,而橙汁变成近乎透明的“雪碧”。看完这段视频的网友纷纷质疑食品安全问题,怀疑汽水饮料中的色素严重超标。

真相:对此,中国农业大学的朱毅副教授表示,视频中所做的实验,不能说明饮料色素含量的大小,因为纸巾的吸附作用不是取决于液体内的色素含量,而是纸巾的吸附能力,以及搅拌速度等决定的。纸巾有许多微孔和空隙,人工合成色素的颗粒比鲜榨果汁中天然色素的颗粒更大些,更容易被吸附在纸巾上,因此鲜榨果汁实验效果不如饮料明显。

 

凤眼时评

互联网不能成为食品安全的谣言飞地

评论员/芦静

据悉,网络谣言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利益链。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些利用微信公众号食品传谣者,一方面借此攒粉牟利,另一方面不乏为大型企业炮制谣言打击竞争对手,借谣生利的商业模式已经呈现公司化运作,且渐成规模。要抓好网络食品谣言发现、研判、辟谣和治理4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有力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造谣传谣行为。这需要依靠广大网民、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密切配合,努力让辟谣信息“跑赢”谣言信息。

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感性多于理性,有误解和疑惑时,科学权威的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到位,舆论场就会被相关谣言迅速填补。面对泛滥的食品安全谣言,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权威信息发布,自媒体要多理性思考、少盲目转发,对那些别有用心散布“为家人请迅速扩散”的谣言制造者要依法惩处。

律师:网上造谣传谣会入刑

根据《情况说明》来看,“茶陵桃坑用医疗废品制作食用米粉”应为谣言。对此,湖南万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健提醒,《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句话概括就是:利用微信、微博等在网上造谣、传谣会入刑,所以,动动手指做“键盘侠”也需谨慎。

每个人都要做信息传播的“智者”

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君超表示,一些网民传谣、信谣,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媒介素养,不能区分谣言和真实信息。还有一些自媒体从业者缺少对谣言和“假新闻”的辨别能力,结果造成一些“低级谣言”的流行。“每个人都要做信息传播的‘智者’,善于识别和拒绝谣言。这样,谣言就不会跑赢真相,而是会输在起跑线上。”

在北京大学教授马冠生看来,杜绝谣言,还要告诉人们从他们感觉可信的地方获得信源。“有的传言,你现在想打破它并不容易,因为它植根于文化之中,比如养生存在于整个的社会体系当中。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新一代的科学素养也提升上来,这些传言可能慢慢就消失了。”

记者手记

10年前,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报道的一则“纸箱馅包子”虚假新闻震惊全国;近几天,这条来自微信公众号的“医疗塑料废品做米粉”虚假视频也在网上成蔓延之势。

庆幸的是,茶陵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调查了事情真相,并主动联系媒体进行澄清,让谣言得到了制止。

一个谎言需要一千个谎言去圆,而在自媒体时代,一个谣言有着无数个不明真相的人在帮助传播。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遏制一条谎言的流传,则需要无数职能部门通过无数条传播路径才能消除到位。让社会为虚假谣言付出这么大的成本,不如让编造谣言者付出更高昂的代价。这是刑法新规立法的初衷,也是社会大众的迫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