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设“女儿节”竟是为了…… 世界各国女儿节怎么过?

2016-08-12 阅读数 501415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8月11日报道,印度本周在社交网络发起了一项运动,呼吁为身边的年轻女性庆祝,并将8月11日定为印度的“女儿节”。

来自印度妇女和儿童发展部的声明称:“妇女和儿童发展部希望借此机会,鼓励民众赞扬在他们生命中出现的年轻女性,同时传达一个信息——珍惜身边的女孩。”

印度妇女和儿童发展部部长马内卡·甘地(ManekaGandhi)告诉BBC记者,发起“女儿节”和“女儿周”的相关活动旨在减少印度因性别导致的堕胎问题、改善社会性别比例失调的状况,以及促进女童教育。

这场网络运动呼吁大家在社交网络剖出自己与女儿、儿媳或是孙女等年轻女孩的合照。并附以#BBBPDaughtersWeek(#“拯救女孩、让女孩受教育”女儿周)的标签。

“是时候为这些年轻的女孩们庆祝了。女孩们现在的表现越来越出色,让大家对她们信心倍增。我们想传递这样的观念——女孩们应该被珍视。”

为声援“女儿节”的活动,甘地自己贴出了自己与儿媳和孙女的合照。

同时她也点出为什么这场运动特意强调“女儿”、“儿媳”、“孙女”这三个家庭角色。

女儿——“因为这是一个被视作负担的家庭角色,她被认为不如儿子,婚后就将离开娘家。”

儿媳——“这是一个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我们试图告诉人们,伤害她们就如同在伤害自己的女儿(一个家庭的女儿在另一个家庭会充当儿媳的角色)。”

孙女——“在很多情况下,是婆婆让那些育有女胎的儿媳去流产,以此来呼吁那些婆婆让自己的孙女有出生的机会。”

BBC指出,部分印度妇女如今会成为政治家、科学家、领导层,在政府、私营企业、大公司都有着出色的表现;而且这些近来,印度也试图采取一些法律制度上的措施来维护妇女的权益,比如出台严苛法律限制因胎儿性别而导致的堕胎行为,嫁妆习俗也被取缔,在婚姻生活中被虐的妇女也能得到民事救济,死刑被引入强奸案件。但父权制的影响仍深深扎根于印度社会,来自印度政府方面的数据也显示出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并不友善。

重男思想导致每年数以千计的印度妇女被迫流产,每天至少有22名妇女因为嫁妆的问题而惨遭杀害,每22分钟就有一起强奸案件发生,每5分钟就发生一起家暴事故。

数十年来,印度当局和社会活动家一直在努力应对这些挑战。

去年1月,印度总理莫迪签署了一项“拯救女孩,让女孩受教育”的方针措施(BBBPprogramme),以解决印度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甘地发起的这次运动被视作是对削弱印度父权制影响、吸引更多的人来珍视年轻女性的另一个尝试 。

 

女儿节 中国女儿节 日本女儿节

延展阅读:

中国女儿节

中国女儿节的说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

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所以这天又叫“上巳节”。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上巳也称为女儿节。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下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

七夕又是女儿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另外还有流行于四川广元一带的女儿节。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故旧时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这天,人们成群结队到皇泽寺、则天坝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们穿戴一新,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活动曾一度中断。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

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女儿节 中国女儿节 日本女儿节

日本女儿节

日本女儿节又叫“上巳”或“桃节”。在日本历史上的室町时代,有用纸做成人偶抚摩身体后将偶人投入河海的习俗。人们认为,随水流漂走的人偶会带走疾病和灾祸。到了江户时代,幕府将每年的3月3日正式定为女儿节。每年女儿节前约半个月到节日当天,日本民间都举行盛大庆典,祈愿女孩健康成长并获得幸福。每逢此时,有女孩的人家都会摆出做工精湛、造型华美的宫装人偶来祝福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长。女儿节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日语里的被称作“雏祭”。

很多日本人认为,女儿节源自中国,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后才形成了节日。据日本史料记载,在8世纪的平安时代,京都(当时日本的中心)的上流宫廷贵族女子间已经盛行在人偶身上换穿衣服的游戏,后来又出现了向河水中投放人偶以求吉祥的习俗。摆放人偶是女儿节的最大特征,这些身穿锦衣的宫装人偶以精美华丽和做工细腻著称。女儿节人偶的摆放非常讲究,在特制的雏坛上,一般为3层、5层和7层等奇数排列。一个标准的人偶雏坛的顶层为“天子与太后”,以下各层可根据需要配以三女官、负责奏乐的五雏童、侍从以及听差等。在摆放人偶的同时,还要辅以“桃花、灯笼、梳妆台、日用品”等装饰,一些地方的习惯中还会放上白酒和菱饼等食品。在女儿节摆放的人偶很多是长辈赠送的,在过去,它甚至成为女性出嫁时重要的嫁妆。

外公外婆通常会事先准备好红包,让年轻夫妇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购人偶。女儿节的人偶一般在3月3日之前数日开始摆放,结束后则要及时收藏起来留待来年再用。据说,一旦人偶摆放时间过长,将会影响女儿的婚嫁。从女儿节的人偶规格往往可以判断出某个家庭的富庶程度和社会地位,同时它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人偶的摆放数量和奢华程度都达到顶峰。如果祖先是声名显赫的世家,家中摆放的人偶甚至有几百年的历史,可列为国家指定的特别文物。

曼法傣寨

离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大约30公里的三乡曼法寨是个傣族居住的大寨子,民风淳朴,竹楼与椰子树相伴。据说由于种种原因,寨子为女儿举行的赕佛活动(赕萨琅甩),因而,家家户户做得格外认真。这一传统已延续了几百年,是小女儿的成姑娘礼,所有的女儿都要经过这祈愿将来幸福、如意的仪式。傣族妇女的勤劳是出了名的,不仅要生儿育女,寨子里的农活、生意等许多事也都由女人来打理,因而在当地女人有很高的地位。

第二天,曼法寨开始过节。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大多数人家都在杀牛,有的是一户人家杀一头牛,也有的是两户人家合着杀一头,过节的日子是由佛爷和寨民商定的。

一个寨子同一天请客吃饭,热闹非凡。晚间,整个寨子米酒飘香,被请来做客的其他寨子的人,有的开着汽车、拖拉机来,更多的人是骑摩托车来的。少妇和小朴哨(少女)穿着漂亮的筒裙,三三俩俩挤在一张摩托车上,与香蕉园、棕榈树、竹楼构成别样的风情。傣族少女确实很美,是一种温柔的美,擦身一过,自然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不知是看好还是嗅好。在这里很容易分辨出谁家养了儿子,谁家是女儿。因为有儿子的家庭,音响传出的流行歌曲的声音,震得竹楼嘎嘎作响。而有女儿的家庭是安静的。

女孩的心愿天黑了,年轻人和老人们还在喝酒聊天,女人们准备着明天去寺庙用的东西。她们买来了在这里能买到的所有的小商品:电筒、电池、方便面、矿泉水、饮料等等,然后用绿色或红色的包装绳,编成网状,套上小商品,一个个成排地掉在竹竿上。还有塔式的竹架,顶上是一把张开的雨伞,从上到下挂满了崭新的1元、5元、5角、10元的钞票,花花绿绿的。还有稻子、土布以及新鲜的粽子、芭蕉叶包着的粑粑、肉等。女孩们高兴地帮大人做这做那,同时也在挑选自己明天要穿的傣裙。第二天一早,曼法寨的曼乍缅寺从里到外全是满当当的施舍品和做赕的人。女儿们都被领来了,特别是五六岁的女孩。她们静静地坐在自家摆放的东西旁,聆听着和尚们颂经。岩华的侄女对我说,她小时候就经历过一次,没有做过赕的女孩是不完美的。那些没有女孩的家庭,也要随全村人一起参加活动,区别在于准备的施舍品少或简单一些。我问几个小女孩今天有些什么愿望,玉凤说:“我希望长大后脸上的疤痕没有啦!”玉南罕回答:“希望快点长大,可以到城里的美发店做最好看的头发。”玉波却说:“希望长大后去昆明,然后自己打的士,到处去玩。”稍懂点事的女孩什么都不回答你,只是害羞地低着头,笑一笑。

缅寺的围墙外站着许多来自其他寨子的和尚和他们的家人。这里没有年纪大的和尚,除了佛爷,和尚出家和还俗是自由的。在赕佛的仪式里,僧人要做的只是念经等佛事活动,其他的俗事则由村民公认的组织者来主持。

漫长的仪式结束后,组织者就让所有在寺院周围的和尚来抽取,用芭蕉叶卷着的一张经文和各家的联系方式。和尚们抽到后就把它交给自己的家人,由他们去收取放在寺里的施舍品。和尚们的家人,收取施舍钱物前,要喝主人敬上的一杯酒,然后把经文大声读完。这种分配施舍钱物的做法,体现了平均的原则,在傣族地区几乎看不到富裕的寺院主持和出家人。耐人寻味的是曼乍缅寺里的功德箱有三个,分别写有:寺庙建设基金、水电费基金、助学基金,施者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捐献。交完施舍品的人们满意地散去,和尚和自己的家人带着施舍品也离去了,傣寨又回到了宁静之中。

相关推荐

  • 这是3月2日在日本千叶县胜浦市远见岬神社拍摄的精美人偶。3月3日是日本传统节日女儿节。千叶县胜浦市布置了25000多个精美的人偶,特色人偶展、学习人偶制作等活动营造出浓浓的女儿节气氛。日本女儿节又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