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9万高考学子 温江女学霸“一个人的考场”湖南“玻璃女孩”笑迎高考

2014-06-07 阅读数 481378

高考 2014高考

6月7日,考生进入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考点。

高考 2014高考

6月7日,一名考生在北京八中考点外候考。

教育部6日对外公布了2014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全国高校计划招生698万人,其中本科363万人,高职(专科)335万人。

高考报名人数5年下降后首回升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增长27万人,达到939万人,连续困扰中国高校5年的生源下降危机首次出现反弹。然而,高考报名人数止跌趋稳,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高等教育正在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趋势。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尽管不少省市区适时下调了高招计划,但多个省份近两三年也未能完成招生计划。

报告显示,2008年前后,上海如果不及时缩减招生计划,将不可避免地面临0分上大学的尴尬。2014年上海高考报名人数仅5.2万,较2006年的11.38万人,报名人数规模缩减超过50%。

部分生源大省亦面临如此窘境,2013年河南高招计划录取60.6万人,实际录取考生53.6万人,其中专科层次录取24.5万人,只完成原定计划的75%。山东省则连续3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2013年有6.3万个招生计划没有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2%。

分析认为,尽管生源问题暂时得到缓解,但高校生存危机愈发严峻。“同质化”严重的中国高校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定位与特色。当学生与家长掌握了主动权,高校靠“卖文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巨大的生存压力倒逼高校走上找定位、谋特色、提质量的办学道路,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8省份5.6万人报名异地高考

2013年,中国异地高考艰难“破冰”,共有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等12个省份启动实施了这项政策。2014年,将有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新增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山东、宁夏、新疆、内蒙古、福建、海南、山西等16个省份。

与去年异地高考遇冷不同,今年报名人数达到了5.6万名,较去年的4440名激增12倍。纵观各地公布的方案,各地政策的门槛高低差别较大,报考条件、推进方式和政策时间表也不尽一致。

北京、上海和广东异地高考的准入门槛最为“苛刻”。北京今年只放开了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且需要满足在京缴纳社保满6年、子女在京连续就读高中三年等五项条件;上海则要求来沪人员持《上海市居住证》、积分达到标准分值(120分)、父母连续持居住证3年及以上,且子女在沪高中毕业;广东到2016年才放开异地高考,且要求进城务工人员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含3年)持有广东省居住证、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中考且具3年完整高中学籍。

为防止高考移民,不少省市在高考报名时实行“户籍+学籍”双证制度,还提出了户籍和学籍的年限要求。

这些门槛可能会导致一些双“籍”分离的学生遭遇无处高考的尴尬。近期,一则“高三学生欲回原籍地高考报名遭拒”的报道引发热议,凸显出异地高考政策仍有诸多细节尚待完善的现状。

 

高考 2014高考

6月7日,一名来自北京中关村中学的考生(右)在进入考点前和老师拥抱。

高考 2014高考

6月7日,天津市河西区微山路中学新疆内地高中班的考生准备赶赴考场。

高考加分项目大幅“瘦身”

2014年高考政策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各地高考加分的“瘦身”。从31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已出台的高招办法来看,其加分政策均有调整,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对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加分对象和奖励项目进行调整;二是对各项加分都明确了“不超过20分”的最高限制;三是对科技类竞赛、体育特长高考加分项目详细列举。

具体来看,广东省力度最大,新版加分项目从过去的23项锐减到6项,除体育特长外,其余5项全部为带有补偿性质的照顾性加分。河南的新版加分政策减幅也不小,加20分投档项目由以前的10项减少到3项;北京、上海、山东等一些高考大省将高考加分项目明确分为10分档和20分档;河北、陕西、黑龙江等省份则取消了众多加分项目。

对于国家政策规定的照顾性加分,各地均予以保留,但是条件限制更为严格。例如,辽宁省将一些蒙古族和满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享受的10分加分优惠降为5分。

加分新政在促进公平方面的积极作用亦被认可。不过,亦有教育界人士指出,高考加分和保送政策的变化,可能挡住了一些专项人才进入名牌大学的步伐。

16省份“照顾”考生品德:应防道德加分不道德

在竞赛、体育类加分项目大幅“瘦身”获得舆论肯定的同时,一些省份有关思想品德及见义勇为方面的高考照顾政策,则引发较大争议。

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北京、重庆、海南、内蒙古、湖南、河南、广东、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安徽、四川、西藏、宁夏、陕西等在内,至少有16个省份推出涉及考生思想品德方面的照顾政策。

除黑龙江、吉林、陕西等3省份表示“优先录取”之外,其余13省份均为加分政策。其中,北京和湖南加20分,山东和四川最高可加到20分,其余9省份则一律加10分。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内蒙古、山东、浙江、安徽、四川等6省份明确提到“见义勇为”。其中,安徽直接将“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限定为“获市级以上表彰见义勇为者”。

这虽不是今年新提出的加分项,但一时还是争议四起:思想品德好坏怎么界定?会不会滋生腐败空间?见义勇为会不会把考生推向危险境地?用升学利益促进道德建设,是否会适得其反?

在熊丙奇看来,“德育”加分被重视,其实只有象征意义,而且,通过政府认定的德育加分,会不会存在以前的“交易”、操作问题,还需要观察,如果出现,德育加分,就变成很不道德的事。

“另外,从落实学校自主权出发,应该由学校来认可是否接受这一加分,大学的招生首要考虑的学术和教育标准,而非其他标准。”熊丙奇说,这可成为大学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指标,而不宜加在总分上,要求学校必须认可。

储朝晖则认为,这虽然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不够专业化,“因为不论是思想品德还是见义勇为,都不是一个人稳定性的品质,很难对其测定,另外,也很难保证他不是为了高考加分这样做。”

“所以,即便有各种审核,但实施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如果实施不好的话,不光是对考生本人不利,还会对其它考生乃至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储朝晖说。

高考加分存废之争:学者吁建多元评价体系

近年来,高考加分政策饱受诟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行过程中的种种乱象。河南省一名学生家长表示,“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围绕高考加分的造假行为,可以说每一项加分政策都有寻租的空间,这也是社会舆论反对加分政策的原因。”

于是,进一步清理或直接取消高考加分的呼声再起。熊丙奇对此表示,如果只清理高考加分,而不进行高考改革,这样的治理并不能彻底消除加分腐败问题,也对引导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不利。

在熊丙奇看来,首先,清理了高考加分项目,但现存高考加分的运作机制并没有变化,原来存在于高考加分中的问题,在保留的高考加分项目中会依旧存在。

“我国高考加分之所以存在加分腐败的问题,是因为加分就由行政部门主导,而行政主导也就难以规避权钱交易和权势交易等问题,要根本治理加分腐败,应该防止行政干预招生,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并建立确保招生自主权被合法合理使用的机制。”他说。

其次,高考加分最初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特长发展,但由于高考录取实行单一分数评价,因此加分演变为加分教育,在取消加分之后,应该建立高校的多元评价体系,把加分项目纳入多元评价中。

熊丙奇举例说,美国名校的录取指标大多有16项,中国目前的的加分项目,诸如特长加分、中学综合表现加分,都是多元评价体系的一个指标,所不同的是,美国是由大学自主认可,自主评价,而中国则由政府认定,学校必须接受。

“如果取消高考加分,却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我国高考录取将重回分数评价,这是不利于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熊丙奇说,目前,这一问题看似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如果不全面探索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中国的基础教育难以有多元教育,也难以鼓励有个性的学生成长。

储朝晖也认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让高考招生从行政主导向专业主导转化,应是未来改革的方向。但在当前处于加总分的高考模式下,加分项目应是越少越好。

多地加强高考安保民警持枪巡逻

中国多地今年高考加强了安保力度,北京市公安局启动高等级防控,重点地区、重点路段增加武装特警持枪巡逻密度,考试前俩小时“清障”,英语听力测试期间,临街考点部分道路禁行。海南公安机关深化考点周边环境整治和治安管控,处突警车定点停靠,民警荷枪实弹巡逻,专门用于处置突发事件。在南京,警方将对全市29个考点及周边实行武装巡逻。

在为考生创造便利条件方面,四川成都高考生乘地铁享“特权”,凭身份证和准考证,进站、候车都将提速;紧急情况下,警方还提供“警摩快送”服务。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高考特殊情况应急指南,对于没带准考证、身份证的学生,考官可先“验脸”,相符考生先进场考试。

严肃考风考纪也继续成为今年官方高考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公安、工信、教育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打击销售作弊器材、治理考点周边环境和净化涉考网络环境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教育部提醒考生,要诚信考试,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和考场规则,切勿轻信各种团伙和个人“助考”的蛊惑以致上当受骗,遭受各种损失。

中央气象台预计,2014年高考期间,南方地区将有较强降雨,华北东北有强对流天气,华南东部和南部将会出现高温天气。专家提示,南方各地相关部门需加强交通疏导和安全管理,防范暴雨及次生灾害对学生高考的不利影响;华北、东北等地考生应注意防范雷电、大风、冰雹天气。华南局部地区将有高温天气,考生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来源:中新网)

 

温江女学霸迎来“一个人的考场”

高考 2014高考

昨日,在医生和家属的护送下,吴双来到温江二中熟悉考场

4月19日,温江二中的高三学生吴双和母亲遭遇车祸,母亲当场身亡,吴双颅骨粉碎性骨折,多脏器受损,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了5天(成都商报曾报道)。吴双的学习成绩是班上第一名,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她将无缘今年的高考(微博)时,她却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并将于今日参加高考。

高考,是这个18岁女孩的梦想。5月5日,从重症监护室搬至普通病房后,吴双开口第一句话问的是:“我还能参加高考吗?”在一个多月的治疗时间内,吴双的病房里摆满了课本,她每天坚持至少看一个小时书,备战高考。

为了圆这名女孩的“高考梦”,医院专门为她配备了一辆救护车和三名医护人员,将全程守候在考场外,预防突发情况;温江区招考委协调学校和卫生部门,专门为她腾出一间单独考室,并为她配备两名监考人员。

飞来横祸高考前车祸重伤

4月19日,吴双和母亲遭遇车祸,母亲当场身亡,而她颅骨粉碎性骨折,四肢、全身多脏器受损。车祸发生后,吴双被送入温江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由于伤情严重,她一直昏迷了5天。

吴双家境贫困,父亲吴太均靠骑三轮车卖豆腐为生,但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他的骄傲。吴双是温江二中高三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班主任曾老师说,吴双平时在学校表现非常好,高考前的两次诊断考试,她都是班上第一名。

但在车祸后,几乎没有人认为吴双还能参加今年的高考。“她伤得很重,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也许恢复得好的话,能够参加明年的高考。”4月24日,温江区人民医院一名医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吴太均也根本没想过女儿能参加今年的高考,“只希望她能尽快好起来,明年看能不能参加。”

病房备考每天坚持看书练习

经过治疗,吴双的病情恢复得很快。5月5日,她的病情逐渐稳定,从重症监护室转往普通病房。让医生惊讶的是,转到普通病房时,吴双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医生,我还能参加今年高考吗?”

“我当时愣了一下,没想到她问我能不能参加高考,我只能告诉她,要看你的身体恢复情况。”温江区人民医院一名医生说。

“从醒过来开始,她一直念着想参加今年的高考。”最初,吴太均是不同意女儿参加高考的,他唯一在意的,是女儿的身体恢复情况,“身体第一,高考和她的身体相比,我肯定希望她能更快地恢复。”

但是,吴双几乎每天都会给父亲说想参加今年的高考,5月下旬,吴太均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要求。他找到学校,为女儿办理了高考前的相关手续。“她确实想参加,这是她的一个梦想,加上她身体恢复得也不错,我就同意了。”

早在5月5日从重症监护室搬到普通病房后,吴双就开始了高考备战。在她的病房内,一个大箱子里全部装的是课本和练习册。即使左手还缝着10多厘米的伤口,吴双仍然每天坚持看书、练习。“主要是背公式,做练习题,最开始那几天只能躺着,要把书举起来,所以看不了多久,但每天至少还是要看一个小时。”吴双说。

为她护考医护人员将全程跟随

吴双现在的情况,到底能否坚持高考?温江区人民医院的曾医生说,从目前情况来看,吴双恢复得很不错。成都商报记者看到,吴双的头部留下了车祸撞击产生的凹痕,左手上10多厘米长的缝合线尚未拆除,左大腿上一道10多厘米长的伤口和缝合线仍很醒目,之前,车祸造成她左大腿肌肉撕脱。虽然她能够站起来走几步,但行动仍然需要轮椅。

曾医生说,医院对吴双的情况进行了评估,“从她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她是能够坚持高考的。当然,也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突然晕厥、癫痫等情况,但这种可能性较小。”

曾医生说,为让吴双能够顺利参加高考,医院昨日上午专门召开了会议,制定了应急预案。“早上考试前,我们会对吴双再次进行体检,确保她的生命体征适合考试;如果没问题,会安排人员将其抱上轮椅,送至楼下,并安排一辆救护车,两名医生以及一名护士随车。救护车直接开到考场。整个考试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在允许范围内距吴双最近的地方值守,如有突发情况发生,立即进行施救。”

温江区交警大队一名负责人说,今日将安排交警前往医院,在运送吴双的救护车前开道,确保吴双能准时参加考试。

情况特殊学校为她安排单独考室

昨日下午,吴双在父亲和医护人员的陪同下,乘坐一辆救护车来到温江二中看考场,今天,她将在这里参加高考。

温江二中的一名负责人说,考虑到吴双的特殊情况,前日,温江区招考委协调卫生局、区医院、120指挥中心、学校以及交管部门等,对这名特殊考生的考试工作进行了安排。学校考虑到吴双的特殊情况,单独为其安排了一间考室,并配备了两名监考人员。“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担心会有突发状况产生,我们启用了一间备用考室,吴双将在这里一个人单独考试。”该负责人说。

昨日下午,吴双坐着轮椅,在考室里试坐了一下课桌。由于轮椅较高,课桌显得有些矮,学校立即安排工作人员为她调整课桌。在考试前,吴双还去自己的班上看了一下。“好亲切啊,好像我又回到了学校。”她笑着说,同学们纷纷和她打招呼,大喊“吴双,加油。”

(来源:成都商报)

 

湖南“玻璃女孩”:青春不言放弃 微笑迎接高考

新华网长沙6月6日新媒体专电“初中读完了,高中也快读完了,我就不信大学读不下来。”6月4日中午时分,湖南宁乡县七中的一间教室内,19岁的高三女生刘儒珍正争分夺秒地复习化学。

同学们都下楼吃饭去了,堆满课本和复习资料的教室里只有刘儒珍独自一人。因为患有先天性脆骨病,极易骨折的她被同学和老师们叫作“玻璃女孩”。从5岁开始,刘儒珍就意识到了自己和其他孩子的不同,骨折,接骨,再次骨折,再接骨……成了刘儒珍童年时代最深刻的记忆。19年来,她骨折60多次,一些轻微的拉伤更是数不胜数。

与记者交流时,刘儒珍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教室墙上“高考(微博)只剩3天”的提示似乎并未给她造成太大的紧张感,但她的课桌旁边的小板凳足以证明她求学之路的艰难。

刘儒珍是宁乡县青山桥人。一出生,生父就遗弃了她,是好心的养父抚养她长大。由于经常骨折,造成她腿部肌肉过早萎缩,骨骼发育畸形,身高至今不到1米。当别的孩子已经能奔跑时,她却只能躺在床上,直到7岁才学会坐在一个特制的小板凳上“走”路。

残疾的双腿和脆弱的身体并没有打消刘儒珍对知识的渴望。在养父、同学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她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来,现在又在全力为实现“大学梦”努力。班主任刘秀告诉记者,刘儒珍上进心强,学习特别用功,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列。

“我很知足,养父很疼我,同学和老师们也很照顾我。”刘儒珍说,“我的偶像是澳大利亚‘无肢勇士’尼克·胡哲,他没有手没有腿,还那么积极乐观,创造了那么多生命的奇迹。我比他要幸运,我的双手没有问题。”

宁乡县七中校长陈俊昕告诉记者,4月份的模拟考,刘儒珍发挥得不是特别好,只考了360多分,5月份的模拟考,她考了420多分。按照目前成绩水平,她考上专科和三本学校应该没有问题,发挥得好甚至能上二本线。

“我很想学医或者学心理学,将来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我身体状况不好,我很担心没有学校愿意录取我。”谈到今后的打算,一向坚强乐观的刘儒珍也不无担心,能不能顺利考入大学是困扰她最多的心结。

高考在即,宁乡县七中已经为刘儒珍制定了周密的送考计划,指派班主任刘秀带领6位同学专门为她高考期间的衣食住行提供妥帖的服务。

“我爸爸也从河南回来了,他说要陪着我参加高考。为了我上学,他付出了很多很多,现在已经50多岁了,还是癌症晚期,还坚持在外打工。”刘儒珍说,她最不愿面对的,就是父亲的病情,一想起来心里就觉得特别难受。

在食堂吃过午饭,同学们陆续回到了教室,同桌阳磊将盛有饭菜的饭盒递到了刘儒珍的手上。陈俊昕告诉记者,高中三年,班集体的温暖、友爱一直陪伴着她奋力前行。在她的身边,活跃着一个“抱抱团”,每天都会抱着她进出教室。全班50多位同学,几乎每位同学都抱过她或者为她打过饭。

“让我抱抱你,让我温暖你;你的步履蹒跚,震撼我们的心房;坚强姐的称号,是我们送给你的昵称;你一米高的身躯,却潜伏着无限的能量……”这首《抱抱》歌,由刘儒珍的同学们集体创作,作词、谱曲都很有爱。

“每当听到同学们唱这首歌时,我都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刘儒珍说,自己的经历虽然很坎坷,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梦想,从没有失去希望。

在网上,刘儒珍“玻璃身体,磐石心灵”的坚强故事获得了无数网友点赞。网友“日光流年”说,身躯的不幸,并没有摧毁她坚韧的内心,祝福“玻璃女孩”,祝愿她能够如愿以偿,顺利实现自己的美丽“大学梦”。

(来源:新华网)

 

最励志:“无臂男孩”用脚趾答题勇战高考追大学梦

高考 2014高考

高考 2014高考

6月5日,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无臂男孩彭超在放学回家的路上。19岁的彭超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高三(6)班的学生,6岁那年不慎被高压变压器击中,失去双臂。坚强的彭超并未向命运低头,他乐观面对生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通过艰辛训练学会了用脚穿衣、写字、上网等,日常生活起居基本能够自理。班主任老师孔荣介绍说,彭超的成绩在全年级排名靠前,用脚写字做题的速度不比正常人差,每次模拟考试总分均超过重本线二三十分,但他对现在的成绩并不满意。他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去北方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系上大学的梦想。

(来源:新华社)

 

“高考神校”励志标语贴满教室

高考 2014高考

高考 2014高考

高考 2014高考

5月29日,河南省郸城县郸城一高,各种励志的标语贴满教室。2012年,郸城一高23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全校三分之一学生上了一本线。2013年,2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走进校园,如同进入临战前的军营,各种横幅、标语几乎布满每一寸空间,空气中都能闻见“高考”敌人带来的火药味——“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尊严来自实力,成绩源于实干,别人在拼杀,你在干什么”“今天,你努力了吗?别丢了野心和欲望”“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选择哪个”……

(来源:人民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