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知名女书法家写春联送祝福 捍卫春节传承年味(图)

2014-01-28 阅读数 224657

湖南女书法家 李雪梅 曹兰芳

李雪梅:创造女书书法吉尼斯世界纪录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凌晴

“骏马追风扬气魄,梅花傲雪见精神。”这十四枚古老如甲骨文般的字符,你是否能够一一识别?

腊月二十七,在位于永州的自家画廊,“中国女书第一人”李雪梅女士凝神运气,挥毫泼墨。

在她笔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世界唯一女性文字,富含着气韵,连成灵动的春联,跃然纸上。

他提前三个月,求得二十六副春联

随着春节的临近,李雪梅感到,笔尖上沾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了。

“昨天写了一整天。”1月27日上午,李雪梅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每年春节前,前来她的画廊求春联的队伍,庞大得有些惊人。其中,不乏指明求女书春联的。

一位陈姓的宁乡籍老板,每年春节回老家,必定取道永州,上李雪梅这儿打个转。这不,昨儿他一来,便耗上了大半天,特别要求要写几副女书对联。

“农村的每扇门,他都要贴上一副。整栋楼,上上下下十几扇门,一扇都没落下!”李雪梅说,像陈先生这样的书法爱好者,一定要现场看你写,顺道“赚”了一堂课。这种锦上添花的事儿,李雪梅乐意至极,盼着红红的春联给朋友们带来一年的好运。

“知道我年底难免忙不过来,一位福建的书法爱好者便整整提前三个月——去年10月份就千里迢迢专程赶来,为自己和家人求了二十六副春联。”

李雪梅也诧异,女书的知名度竟然如此高。

湖南女书法家 李雪梅 曹兰芳

将隶书、篆书等融入女书

2011年,李冰冰、全智贤主演的电影《雪花秘扇》的热映,曾让永州女书为世界所惊叹。

这种被誉为“世界之奇”的文字,起源于湖南江永县,在湘桂部分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和传承。奇妙之处在于,它由妇女创造、妇女使用并且用以描写妇女生活,男人无法了解这些文字的意思。

说到如何与女书结缘,李雪梅声线不由地抬高:“第一次知道女书,是在读初二时。当时看电视画面,觉得这种字很稀奇。”

2006年,李雪梅参加了一个书法展,一名官员在看到她的书法后赞叹不已,建议她用心研究,既可把女书发扬光大,又可成就前所未有的女书艺术事业。李雪梅说,她有茅塞顿开之感。

让一个女书文字也不认识的李雪梅去写女书,谈何容易?李雪梅只能将女书抄在笔记本上反复记,反复查找资料。

熟悉后,她更将隶书、篆书等字体融入女书中。因此,相较以往的女书,她笔下的文字十分灵动,富有气韵和线条质感。这一切得到了专家和有识之士的认可,李雪梅因而被冠上“女书书法创作第一人”的美誉。

2007年,90岁的“女书之乡”江永县自然女书传人阳焕宜去世。一种对女书的紧迫感压在李雪梅心头,她决定开始创作一幅女书书法长卷。经过三年多的整理筛选,两年多的辛勤笔耕,一幅花去1000多张6尺长宣纸,二十多公斤墨汁,长420米,共计6万多字的女书书法长卷告成,并于2010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湖南女书法家 李雪梅 曹兰芳

曹兰芳:打动书法大家的“问题女书法家”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凌晴

“上联:今日立马昆仑小;下联:女报运筹世纪新。两联合起来就是:今日女报,立马运筹,昆仑小,世纪新。这表达了我由衷的祝福。”

春节前夕,在湖南永州,46岁的女书法家曹兰芳为今日女报遥遥送上一份“定制版”的祝福。

23年,从永州求学到北京

1987年,刚进湖南科技学院的曹兰芳,对自己笔下的字还没什么自信。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了学校书法兴趣小组的一场展览,看着赏心悦目的毛笔字,闻着墨香,她脑海里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成为一个会写字的“文化人”。

每天的午休时间,她铁打不动地窝在宿舍,不知疲倦地练字。“自那之后的二十多年,就是一个一路走一路问的过程。”1月25日,曹兰芳大大咧咧地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大家都知道,我给自己取了一个外号——‘问题女书法家’!”

从学校出发,到处打听,听说谁名气大,就拜谁为师,曹兰芳的拜师路从永州走到了长沙,再到北京。

几年前,中国书法院组织田园采风,地点定在了湖南永州。曹兰芳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申请加入了陪同团队。“一连好几天,他们走到哪,我就跟到哪,发问到哪,请教到哪。”曹兰芳说,自己把积累了好些年的问题,一股脑倒了出来!

而当时永州市书法家协会向采风团发放的作品集,则帮了曹兰芳一个大忙。该作品集有曹兰芳的作品,著名书法家曾翔看了后,高度认可。“他说,在永州居然发现了这么一个好苗子。”此后,她师从曾翔、胡抗美研习书法,甚至被推荐至沈鹏书法课题研究班,师从中国书法泰斗沈鹏。

不知不觉,这个“莽撞”的初学少女,一路蜕变为知名的女书法家。2010年和2012年,由中国书法院提名,她作为中国女书法家代表分赴日本和韩国参加中日韩书法交流展活动。2012年10月,由《中国书画》杂志提名,她还赴欧洲参加了“中意韩汉字艺术交流展”。

一手字平息一次上访

六七年前,曹兰芳作为一名年轻的女镇长,赴某乡镇履新。初来乍到,适逢一群访民前来申诉,同事们纷纷劝她避一避风头,她却拦下这番好意:“我还巴不得和老百姓聊一聊呢!”

在镇长办公室,曹兰芳请来群众代表,一边让对方说出合理诉求,一边提起案头的毛笔,一字一句地记下。气定神闲的神态,娟秀工整的小楷,让原本还扯着嗓子、拍着桌子的村民们突然安静了下来。

“可能人们对拿着毛笔的人,有种无法言喻的敬重感,觉得是读书人,该讲道理。”经曹兰芳协调,事端很快平息下来了。事后,她笑称:“毛笔能当枪杆子,有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在曹兰芳家中的厅堂最醒目位置,高高悬挂着这么一幅字——“以书弘道”。“道,是社会正义,正能量;书,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最大载体。带着问题去研究书法,表达内心的灵性的涌动,同时把文化传承下去,把精神文脉理清楚。”说起自己研习书法的出发点,曹兰芳说,这已由原始的兴趣,甚至虚荣心,演变为一种神圣的责任。

传承传统需要用心去做

每逢春节,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将书写着新年愿望的春联贴在门前,红底黑字的祝福构成春节一道风景。

但,面对如今越来越多的机械化造就的千篇一律的春联印刷品,曹兰芳感情复杂:“老百姓方便了,几块钱能买上一副制作精美、装裱考究的春联。相比之下,我们下雨天拎着春联送人,浸湿了,糊了,还有过尴尬。”

“但是,印刷春联失去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商业化增强的同时,里面蕴含的年味仿佛越来越淡了。”因而,有了各个单位大规模组织的艺术家集体写春联。曹兰芳觉得:“请了多少人,名声有多大,写了多少副春联,这些都不是重点。传统的传承,需要发自内心去做。”

不过,她感觉,相较往年,这种“虚假繁荣”的现象今年正逐渐变少。在她身边,更多的书法家自发地为周边朋友、邻里乡亲,写一写春联,送一送福字,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传统文化。

 

湖南女书法家 李雪梅 曹兰芳

易海珊:被儿子“推进”书法大门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凌晴

“来了!来了!”1月22日一早,翘首盼春联的长沙市芙蓉区望龙村村民,早就在村委会会议室备好了笔墨纸砚。隔着老远,易海珊和长沙县会计学会书法分会成员们的耳边就响起亲热的招呼声。沾上了这股兴奋劲儿,易海珊顾不上休息,铺上毛粘、甩开宣纸,唰唰地挥洒起笔墨来。

“这是每年的必修课了。”1月24日,易海珊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社会再发展,年近了,传统氛围是抹也抹不去的。”

送春联:走村入户的“福星”

“迎春接大福啊!”易海珊回忆,1月22日当天,大家每写完一纸大大的“福”字,等候的村民就吆喝着接过。

连续6年,她所在的长沙县会计学会书法分会,都会去长沙、望城、浏阳、宁乡等地的联系村送春联、送“福”字,广受好评。村民们也亲切地称她为“福星”。

“相较而言,农村更喜欢请人写春联。”易海珊说,“大家普遍觉得,写的就是比买的好!”

这不,有位老爹爹手臂上挂着、肩上披着墨迹未干的对联。等候的群众不满地抱怨他太贪心,老爹爹敞着嗓门:“我家里有十几张门呢!”

到了年跟前儿,不止送春联进村,易海珊每天都会抽空写几副,主动送给身边的同事、朋友。“大家都蛮给我面子,送出去还没有被拒绝过……”“至于家里的春联,往往是我假意抢着和‘师兄’比赛,赢的写。”易海珊笑称,“基本上最后都是他写。”今年46周岁的易海珊,说起自己书法入门,还得感激这位“师兄”。

习书法:“师兄”领进门

这位“师兄”其实是易海珊的儿子。易海珊33岁那年,儿子刘易斯已习书法三年,易海珊当了三年的“书童”。儿子也争气,得了全国赛的二等奖,“骄傲得要上天!”

开春后,由楷书转行书,刘易斯有些拗不过来,总做不好。老师讲解示范时,易海珊悄悄地用手指比划着教他,谁知他突然气急败坏地把毛笔使劲地往母亲手里一按:“写、写、写!你写一个给我看看!”

面对9岁的孩子有生以来第一次反抗,易海珊惊呆了,火蹭地上来:“写就写!”当即就交费学写字!

起势从站立握笔的标准姿势开始。调整呼吸,眼睛注视着笔尖,不成想小朋友5分钟就学会的动作,她20分钟还没有学会——握笔的手不停地哆嗦,毛笔几次掉在桌上,周围的孩子窃窃地笑。

老师见她的手性实在是太差,要将学费退还:“先写着试试看,以后再交也不迟。”她却倔起来:“不先交学费,我肯定学不好!”

第二天一大早,易海珊就来到书画用品店,买了50刀毛边纸、10瓶墨汁、10支毛笔,气喘吁吁地把一大堆的东西扛进家。

“正在看动画片的儿子吓呆了,好不容易缓过神来,第一次主动关掉电视到书房老老实实写字;老公见状把我拖到阳台,恶狠狠地说:‘你莫逼崽!’”易海珊告诉丈夫,这些都是为自己准备的,他的O型嘴久久没有闭上。

从那以后,易海珊就开始较上了劲:整套的行头搬到办公室,午休、美容、洗头、应酬都统统放弃,中午两小时、晚上两小时,一天又一天地坚持着。

就连书法老师也因此获益,从此开始收成人弟子,还常以她为榜样告诫弟子们:“学书法要有恒心和毅力!”

就这样,易海珊成了儿子的“小师妹”。习字11年,练得用心,收获也不少。“每有同事、同道向我道喜时,我还故作谦虚说:这算不上什么呢,不过是筷子里面挑旗杆罢了!其实心里还是有股子高兴劲儿。”

不过据说,家有“师兄”,易海珊免不了被“挤兑”。

易海珊说,儿子练米芾的,任意纵横,自己练的是王羲之,偏柔和。“两人总爱互相挑拣,又相互鼓励。”“就连写春联时,他都爱站在一旁指手画脚,说得挺有道理。你让他真写出一副来,我又不服气。”

“总的来说,到底比不过他练了童子功的。”易海珊笑言,“现在趁着他去念大学,我得好好学,时不我待嘛!”

 

湖南女书法家 李雪梅 曹兰芳

吴晓丹:书法家女儿曾不敢在家练书法

今日女报/凤网见习记者 章清清

“我出生在黑龙江的哈尔滨,我父亲是书法家,所以我6岁就开始练习书法了。”1月24日,现年43岁的湖南省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晓丹爽朗地向记者介绍自己。

父亲曾不支持她练书法

吴晓丹是东北人,虽说来长沙已经11年了,但她一开口还是一口纯正的东北普通话。“不过,虽然我父亲是书法家,但在我小的时候,是不敢在家里练书法的呢!”吴晓丹话锋一转,停顿一下,似乎知道这会让人很讶异,“因为我父亲当时认为我没有什么书法天赋,难以成名成家,就不支持我的人生走书法这条路。”但吴晓丹说她偏偏又很热爱书法,“不敢在家里练,读书的时候,就趁中午放学的那个空当在学校练”。这样的状况甚至持续到她读高中时,家里人都还不知道她很会“写字”这个事。直到她父亲的一次“偶遇”。

那一年吴晓丹的学校组织她们到公园进行现场书法表演,她的作品当时吸引了最多的人群围观和叫好。没想到那天她的父母也到了公园,恰巧就看到了这一幕。“当时我父亲还不敢上去认我,因为他不敢相信她的女儿这么会写字吧。不过也就是从那天以后,我父亲就正式支持我练书法了,可能是他也觉得我写得还不错吧!”吴晓丹笑着说。

年三十,求春联的人带走了最后一张红纸

因为父亲是书法家,所以吴晓丹说从她记事起,每到过年来找他父亲写春联的人就会特别的多,甚至大年三十晚上都会有人来敲门找父亲写春联。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除夕,当最后一位客人捧着父亲写的春联心满意足地离开后,父亲挽袖研墨准备给自己家写春联时,才发现写春联的红纸都用没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临时买也来不及了,怎么办呢?吴晓丹说,当时父亲灵机一动,顺手找出一支红色的颜料笔,在门框两边“画出”春联的样子,然后再用金粉将字写上去。红色的颜料配上金光闪闪的大字顿时让门楣特别耀眼,还少了粘贴的麻烦。这副特殊的春联贴上去没多久,他们家的门再次被敲响了。吴晓丹说,附近的邻居看到他们家的春联后,都要邀请父亲去给他们“画”春联……

吴晓丹现在是湖南省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每到过年也有人找她写春联,但吴晓丹坦言:“近些年求写春联的人明显少了,大家似乎更乐意去商场买那种成套现成的春联。”

吴晓丹说,她为此感到担忧,虽说商场卖的成套的春联,或许比手写的春联更漂亮方便,但是从书法的角度来说,这种通过电脑打印出来的春联,谈不上任何书画艺术的展示,更少了文化韵味的表达,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延续和发展都是一种很严重的冲击。吴晓丹说,所以她呼吁更多人能拿起我们老祖宗的毛笔,用心写就最吉祥的祝福和希望,这才是真正最有“年味”的春联。

 

湖南女书法家 李雪梅 曹兰芳

蒯奕池:学练字即学做人

对常德市女书法家协会主席蒯奕池来说,走上书法之路,主要是受当老师的父亲的影响和熏陶。“我父亲常说,字好半篇文。”

一次“奇遇”

打开书法大门

不过,在她19岁前,练书法还只是一项业务爱好,并没有特别往这方面培养和发展,直到那年经历的一次“奇遇”。

那年蒯奕池师范专业刚毕业,被分到一所小学当老师,学校比较偏远,因此老师的住宿条件也很差。晚上为打发无聊时光,排遣简陋的居住环境带来的苦闷感,蒯奕池就在宿舍拿毛笔练字,练着练着,“突然就感觉自己呆的那个小房间不存在了,而我已经站到了高山之巅,清风吹来临山而立,顿时心旷神怡,那种飘飘然然的感觉我这辈子都忘不了。”1月24日,37岁的的蒯奕池向记者说起18年前的往事,仍然记忆深刻。

从此以后,蒯奕池就计划在书法之路上有更进一步的造就。她报考了中国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离职专门进修学习书法。两年时间里,她得到恩师金铮的赏识,受到书法大家王冬龄、白砥的指导,受益良多。直到现在,蒯奕池仍庆幸自己当年的果敢。在不停地学习、比较、竞技的几年时间里,靠着对书法先天的禀赋及良好的领悟力,加上近乎狂热的刻苦练习,蒯奕池的才华初显,很快有了不俗的表现。2003年,她一举摘得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大赛书法类金奖。

春节写对联被人赠烟

每到过年,蒯奕池也会组织一批书法家上街免费给市民现场书写春联。让她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的春节,一位市民在得到她写的一副春联后,转身买来一包烟要送给她,让她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当时现场写春联的书法家以男同志居多,那个市民可能就是想买烟表示一下感谢,一时没想到我是个女性吧,因此,那个市民当时也有点尴尬,哈哈!”

对如今市面上普遍流行的电脑版设计的春联,蒯奕池认为这种春联虽然外表美观,但对传统春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没有一点好处,长期以往,甚至会造成书写春联这一传统习俗的消失,那将是非常遗憾的。“我们每年都坚持上街给市民免费写春联、赠春联,也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感受到传统书法艺术书写出的春联的魅力,让更多人能选择用传统的方式制作春联。”蒯奕池的女儿今年8岁,在她的影响下从小也开始练书法。蒯奕池之所以让女儿练书法,不光是觉得书法艺术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从练字中同样也可以让孩子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练字要讲究左右结构的组合,偏旁部首的排列,这其中有矛盾、有对立,如何做到和谐统一需要智慧,更要有技艺的磨练,对于做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学练字同时也是在学做人。”

 

湖南女书法家 李雪梅 曹兰芳

赵红萍:他们排两小时队等我们写春联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旦

“关于春联的故事?我现在就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村民们排着很长的队伍正等着我们给他们写春联。”1月23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拨通新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红萍的电话时,电话那头不断有欢呼声传来,赵红萍在告知记者现场情况后,便又忙着去写春联了。

其实,这样的场景对于赵红萍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她从上高中开始就跟着曾任新田县文联主席的父亲在县里的社区和乡镇写春联送祝福。赵红萍说:“我对春联有很特殊的感情,它是我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学们羡慕她有书法特长

从5岁开始,赵红萍就被妈妈逼着每天练两页纸的钢笔字,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书法,再到后来高中时父亲想春联内容她负责写。因为有这样的特长,赵红萍从小就是学校里的“宠儿”,出黑板报,办班刊、校刊、墙报,甚至是考试要用的试卷也都是赵红萍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再油刻的。班上的同学也都很羡慕她能有这么好的一门特长。

父亲对于赵红萍的要求很高。每次一到春节要到乡下去写春联时,父亲都会把赵红萍带上,希望她能多锻炼锻炼。“开始去的时候很胆怯不敢写,害怕写得不好被人笑话,后来也就慢慢脸皮厚了,心想反正写得不好也没人认识我。”现在赵红萍回想起当初的自己,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每次送春联下乡带的红纸都不够

上了大学后,赵红萍学的是美术专业,虽然没有专攻书法这一块,但她也经常会和学校里书法协会的会员们一起“切磋切磋”。工作后,赵红萍也一直保持着对书法的爱好,也经常会开展一些书法比赛,给书法爱好者们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而如今,作为永州市女书法协会副主席,新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女书法协会主席的赵红萍,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写春联就是其中之一。“老百姓对于我们的活动很喜欢,每次带过去的纸都不够用,明明隔壁就有卖春联的,但很多老百姓还是愿意排一两个小时的队来等我们书法家写出来的春联。而且很多人都是刚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他们有时候一要就是好几副,希望把家里的门都贴上。”赵红萍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相比于其他的传统习俗,春联在民间一直都有很强的生命力,虽然可以买到印刷的,但他们还是觉得写出来的更有感觉和文化气息。

春联有助于传统文化回归

虽然很多人都在讲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传统文化也在一步步走向没落,但在赵红萍看来,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以我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春联这样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一直都在很好地保持着。”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2013年新田县成功申请到了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家大院,在这个有着930年历史的建筑群里,128副不同历史时期的楹联完好无损地保留着。

“春联是一门集大成的艺术,透过它可以看到很多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也是老百姓用来表对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方式。同时,春联也是书法这门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赵红萍认为,再高雅的艺术也来源于生活,最终也会服务于生活,而高雅艺术融入到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变成一种大众化的习俗,反过来也会推动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回归。”

 

湖南女书法家 李雪梅 曹兰芳

张艳红:学生们脱帽请我签名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李旦

每年小年前后,张艳红都是大忙人,她会连续几天都在写春联,有时候一天下来要写二三十副,写得手臂都有点酸痛了。但用张艳红自己的话来说是“累并快乐着”。原来,作为岳阳市书法界的名人,张艳红每年都是市书法协会、市文联、市委宣传部等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的被邀请对象。而她自己也是乐此不疲。写春联卖钱筹学费

张艳红是岳阳市君山区良心堡镇人,她爷爷读四书五经长大,又在村上教古书,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因此,张艳红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慢慢爱上了书法。小时候,张艳红家境不好,为了自己赚学费和生活费,张艳红就想到了写春联卖钱。“第一次卖春联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字体的,就写了隶书、楷书、行书等不同字体的春联摆在叔叔家的门面前卖。”1月24日,张艳红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后来她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每种字体的春联都被人拿走了其中的一联,一问才得知是村里的一位老人家为了让他孙女学习书法把张艳红的拿回去当“教材”用了。后来,不仅老百姓找她写春联,学校、银行、医院等单位也找过来请她写春联。“乡下会写春联的本来就少,会写春联的女孩子我还是第一个,所以我很快就出名了。”张艳红称,那个时候多亏了这样一门“手艺”,还给家里赚了不少钱。

自己花钱请假去写春联

学美术毕业参加工作后,张艳红也经常会给街坊邻居写春联,参加各种“文化下乡”的活动。作为岳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岳阳市女书法家协会主席,在岳阳市市容管理中心上班的张艳红有时候为了配合其他部门的活动,还不得不自己出钱请假去乡下写春联。不过,在看到大家欢喜地拿着春联回家的时候,她就会觉得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很值得。“有一次,一个老大爷第一个排队来找我们要春联,他一个人就要了9副,说是要给儿子女儿都带几副回去。”

在张艳红的印象中,每年的写春联现场都很火爆。她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有一年是安排在一个高中学校,学校特意搬出了两间教室的桌子用来写春联,学生们也义务加入了服务队伍,裁纸、拉纸、洗笔等,一个个干劲十足。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把统一佩戴的帽子脱下来请书法家签名。

在1月24日的小年里,张艳红还在忙着写春联。“活动事先没有任何的宣传,只要书法家们现场写几副春联挂在那里,自然就有很多人前来围观,这就可见春联在老百姓心目中还是很受欢迎的。”张艳红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有时候活动结束了,老百姓都还不愿意散去,还想多求几副,纸张用完了,有的老百姓就会跑过来说“我自己去买纸能不能麻烦你给我多写几副”。

“看着妇孺老少排着很长的队伍来要春联就很欣慰,觉得自己从小就会的这点‘手艺’还是有很大价值的。”张艳红特别感慨的是,“文化下乡”的活动在农村比社区更受欢迎,她认为,这说明乡下老百姓平时的文化生活还是有点单调和匮乏,他们更需要这样的活动去推动和促进乡镇的文化建设。

我们该拯救文化内涵渐淡了的春联

在过年的节日民俗活动里,春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贴上了春联就贴上了年的味儿。它把祝福迎进屋来,把瑞气荡满屋梁,把整个庭院领往春节的喜庆里。

以前,腊月二十三送了灶爷,就有人围着看那蛰居乡村的饱读老儒挥臂书春联;英华毕露的青年才俊也一展才华,舞笔写春联。他们把春节的喜庆挥洒在红彤彤的春联上。当你驻足观赏,品读起“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联句时,就像漫步于古老的文化丛林间。

可是,如今的年轻一代很少有人去赏对联了,更是很少体会到民间吟对春联、书写春联、讲春联故事那么一种其乐融融的年味儿了。如今印刷春联张扬着金光闪闪的表象,满布于市场。虽然在许多乡村仍然有饱学老儒在热心挥洒,却少有人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味。就这样在民间狭小的空间里,传统春联的书法艺术、蕴涵趣味、吟对兴味被挤得生存困难。而少了观赏,少了品味,本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春联就只剩下了红彤彤的躯壳。

年俗在消失,年味在消退。如何捍卫春节、传承年味儿,成为人们议论的新话题。我们不能眼瞅着春节日渐式微,我们需要飘着浓香年味儿的春节,它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生活中的调味品,更是所有中国人心中共同的情结,是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无论如何,我们的年俗需要代代相传下去,保护好年俗中包含的文化内容,在创新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这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湖南女书法家 李雪梅 曹兰芳 凤网/今日女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