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宋晓萍 冲在风能发电研发前沿(图)

2012-03-13 阅读数 334415

2012年庆三八 妇女典型

作为一名冲在风能发电研发前沿的女科学家,宋晓萍曾在海滨顶着咸湿的海风确定机型;在沙漠里迎着飞沙排除技术故障……经过艰苦努力,由她主导研制的具有国际先进技术的风能发电机,在世界刮起了“中国风”。

3月9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一走进宋晓萍的办公室,视线就落在了一盆清香的山茶花上。在湖南省湘电风能有限公司的同事们眼里,宋晓萍就如这株山茶花一般清香、谦逊、率真,她把人生融进了风电事业。

女性也可以做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每天清早,湘电风能有限公司门卫只要听到一串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响起,就知道是宋晓萍来上班了。

有人不解:“宋晓萍,怎么不开车上班?”宋晓萍微微一笑:“骑自行车既环保低碳又锻炼身体,追求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嘛!”身体力行提倡低碳生活,这是宋晓萍的生活习惯,也是她对事业的追求。

2000年,宋晓萍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宋晓萍前往德国系统地学习了欧洲先进的风电技术。

“当我在德国看到一台台利用先进科技所建立起来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通过优雅的旋转,不仅给千家万户带来了电能,同时还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时,我多希望把这道风景也带回自己的祖国!”宋晓萍说。

彼时,中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宋晓萍意识到,风电也许正是缓解并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于是她产生了回国为中国的风电事业献智献力的想法。

2007年,湘电集团给宋晓萍递来橄榄枝,犹豫不定的她向导师征求意见。“如果你是男生,我会建议你接受湘电的邀请,在那里工作会更具挑战性。但作为女生,高校或研究所会更适合你。”这是导师给宋晓萍的意见。而这一席话,却激起了宋晓萍的好胜心,让她来到了远离家乡的三湘大地,正式投身于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她的理由是:“为什么男人就可以做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而女性不行?”

“欧洲人没做到,不代表我们做不到”

2008年6月,在福建的海湾,由于风太大,宋晓萍手脚并用爬了40分钟才登上60多米高的发电机顶端。狭小的铁皮机箱不仅闷热难耐,而且不停地随风摇晃。由于机箱没有卫生间,做设备调试的她呆在上面一整天也不敢喝水,中饭只用巧克力打发。

2011年1月,河北丰宁县围场的气温降到约零下20摄氏度,地面30米/秒的风速几乎要将人刮走。湘电集团在此设计建设的风电机组由于低温出现故障,宋晓萍紧急驱车赶往现场指导检修工作。

下车不一会儿,宋晓萍眼睫毛就结出了一层冰霜。2小时过去,问题解决了,宋晓萍身体多处却被冻得失去了知觉。

“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比我更辛苦。与其他行业相比,风电发展的自然环境十分艰苦,这也促使我带领团队作技术创新时,尽量将设备设计得更人性化,可靠性和稳定性更高。”宋晓萍带领团队成功开发、研制并生产了2兆瓦及以上系列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该机组能适用于低温、高温、高海拔、滩涂及海上等各种环境。她还实现了中国5兆瓦永磁直驱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零的突破。

这一项目研制之初,宋晓萍有一个想法:为什么风机叶片都是一样的形式?为什么不能开发出一种性能更优且对整机各承力部件载荷影响更小的叶片?

当宋晓萍把想法提出来时,许多人劝阻她:“欧洲人都没有突破的问题,我们就没必要在这上面花费功夫了。”可宋晓萍坚信:“欧洲人没做到,不代表我们做不到!”

带着经过科学分析得出的设计方案,宋晓萍争取到了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空气动力研究所的支持。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及无数次方案的调整,终于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一款采用平回翼形的新型风力发电机组复合材料叶片。

这项技术的研发,不但使原有风力发电机组在不增加整机成本的同时发电量提升8个百分点,同时还为企业新增产值达10亿元。

用5年时间追上国外数十年的技术积累

宋晓萍十分重视团队的发展,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风电技术研发团队迅速成长起来。从2007年到现在,湘电风能从初期向外国公司购买许可证,到如今拥有了国际领先的兆瓦级以上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由这支团队研发生产的大功率直驱风力发电机组,不仅性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还代表了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水平已跻身世界一流。宋晓萍和她的团队用短短5年时间便追上了国外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创造了中国风电的一个奇迹。

工作的繁忙,让宋晓萍觉得亏欠家人太多。老家远在内蒙古,父母年事已高,宋晓萍一直抽不出时间陪伴他们。

“中国风能技术跻身世界一流,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和始终为之努力的方向。”宋晓萍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放了一盆美丽的山茶花,表达的意蕴是理想和爱。“我要把自己的爱奉献给远大的理想——中国的风电事业。”

  2012年庆三八 妇女典型 凤网/今日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