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巾帼英雄故里:帅孟奇儿孙满天下

2011-06-30 阅读数 292834    赞 2

   

   没有孩子却儿孙满堂

 

    6月24日,常德汉寿县坡头镇陈家湾村。记者在汉寿县文物局局长徐铁军的引领下,穿越林荫道,在一栋凹字形、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前面驻足。

徐铁军告诉记者,这栋有别于周围村民白砖红瓦房的清代建筑,就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的先驱帅孟奇的故居。1897年,帅孟奇就出生在这里,并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在帅孟奇故居陈列的文物中,一份签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帅孟奇百岁寿辰那天她抚养过的烈士遗孤签名,其中有彭湃的独生子彭士禄、黄公略的女儿黄岁新、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任作民的儿子任湘、任楚,陆更夫的女儿黄曼曼,陈赓将军的儿子陈知非、陈小建以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等。

    有意思的是,陈知非画了一幅画——梅树下站着的“帅妈妈”,画上题写着:“没有孩子,却儿孙满堂。没有视力,却有敏锐的目光。没有权力,却最受尊敬。没有享受,却活得最长。”

    受到帅孟奇照顾的,不仅有革命烈士的后代,更有许多贫穷老百姓的孩子。现在事业有成的汉寿县岩嘴中心幼儿园园长的王志兰就是其中之一。

    14岁的忘年交

    王志兰见到记者时,提起帅孟奇,一脸的仰慕和感激。

    王志兰回忆:“1984年,我还在汉寿一中读初中,只有14岁。”临近国庆节,班主任老师熊仲彬给大家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给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或者自己最敬慕的人写信。

    “我当时想都没有想,就决定给帅孟奇奶奶写一封信。”王志兰说,之所以选择帅孟奇,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经常听爷爷说起帅奶奶的故事。

    不久,帅孟奇居然给她回信了,此事轰动了整个学校。更让王志兰感到激动的是,帅孟奇在信中还告诉王志兰,也许不久她就会回家乡,到时候去学校看望她。

    1984年11月27日,所有的同学都在操场上集合,王志兰却和班主任老师一起,跟学校领导直接去了校长办公室。

    “被校长领进办公室,我看见一个非常熟悉的奶奶坐在椅子上,我一下子愣住了,背靠着门不敢靠近。”看到她胆怯,帅孟奇微笑着说:“你过来呀,不要害怕,你不是给我写过信吗?我给你回信的时候就说了,要来看你,我没有失信吧。”帅孟奇普通话里夹着常德方言,让王志兰倍感亲切。

    这次见面,开始了一名14岁农家女孩和一位年近九旬的中国妇女运动先驱的忘年之交。

    1988年,王志兰高考成绩不理想,只考上了中专。在北京的帅孟奇没接到王志兰的喜讯,也猜到了其中原因,便写信给王志兰。“她说:‘人的一生有很多场考试,人的命运也不是一场考试就能决定的。’”帅孟奇把王志兰推荐到当时的长沙市师范学校,并建议她选择幼儿教育。

    1991年,王志兰幼教专业毕业后,选择去广东闯荡。两年后,她用自己赚的钱在惠州市办起了幼儿园,并写信给帅孟奇:“帅奶奶,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我只是想做出点成绩来报答您。”

    帅孟奇第一时间回了信,表扬了王志兰,还提出一个希望:“以后要是有条件,你赚了钱一定要回家乡办一所像样的幼儿园,让家乡的孩子从小也能跟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好的教育。”

    1998年4月13日,帅孟奇去世。而事业在惠州发展得相当好的王志兰决定把幼儿园搬到千里之外的老家汉寿。“帅奶奶不在了,但是我要听她的话。”

 

 

    亲人眼中的帅孟奇

    帅孟奇在中央组织部工作20多年,提拔的干部无数,但在汉寿县,只要跟帅孟奇有关的亲人,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全都“靠边站”。

    如今守护帅孟奇故居的帅先孟正是帅孟奇的侄外孙之一。在帅先孟的口中,帅孟奇是个铁面无私的人。

    1950年,帅孟奇出差到长沙,家乡亲人已10多年未见到她了,都赶到长沙来会面。弟媳孤女寡母,拖拉着5个孩子,生活艰难,见当官的姐姐回来了,心里很高兴。她请求姐姐看在逝去的弟弟份上,给大儿子在城里找份工作,以减轻负担。弟媳提出的要求,帅孟奇感到还是有些为难。于是,她坚决地对弟媳说:“孩子工作的事要靠孩子自己去找,年轻人凭自己的能力去报学校或工厂都行,让我安排一个工作却不行。”她又主动提出,把刚满6岁的小侄女帅承朴带到北京抚养,以减轻弟媳的负担。

    汉寿县原政协副主席、年逾七旬的戏剧家杨任重,花10年时间创作的《帅大姐的故事》,现正在汉寿县汉剧团投入排练,作为重大剧目向党的九十华诞献礼。

    杨任重介绍,有一年,帅孟奇收到汉寿县县委书记的信。信中说,县里有几个民办老师转公办老师的名额,县里决定把其中的一个名额给帅孟奇的侄孙子。帅孟奇获悉息后,心急如焚。但写信回去表示不同意已迟了。

    这一年回汉寿,帅孟奇硬是要侄孙子把公办老师改回民办老师,把名额让了出来,给教龄更长的民办老师。此事过后,再无亲人敢找帅孟奇要工作。

    帅孟奇的生活很节俭。一套黑呢制服,穿了30多年,如今摆在帅孟奇故居的那把竹睡椅,上面记载着从江西到北京再到湖南的历程,帅孟奇睡了近30年,很多地方是用布条缠绕固定的。

    情系故乡

    帅孟奇对亲人不讲私情,但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和艺术却很关注。1980年,汉寿县遭水灾,岩汪湖镇新民小学被冲垮,帅孟奇得知后,马上把5000元钱寄回汉寿县,支援修复校舍。

    帅孟奇逝世后,遵照帅孟奇的遗嘱,帅孟奇的养女舒炜把老人仅有的2万元存款全部捐献给了汉寿一中。

    1986年,汉寿县汉剧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芙蓉女》在湖南省会演中获得一等奖。同年9月,该团应中国剧协的要求前往北京演出,时任常德市第一区文化局艺术科科长的诸扬荣提前来到北京,拜访帅孟奇。见面刚落座,帅老连问:家乡涨水了吗?农民的收成有没有提高?

  凤网 谭里和 陈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