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有毒食品伴随国人一生

2011-03-17 阅读数 75700

  “3·15”是一个节日,却不是能让你“带着过年的心情”来欢度的那种日子,而是让你上火、神经收缩的日子。因为每年的这一天,作为消费者的你,总能一下子获知成堆的坏消息,有些消息甚至达到了耸人听闻的程度。

  拜“3·15”所赐,媒体、消协、政府职能部门几乎每年都会曝光若干猛料供你“警惕”。今年,有这么几条新闻令我印象深刻:《新京报》调查显示,100%的受访者都曾遭遇霸王条款,“从摇篮到坟墓”,霸王条款伴随国人一生——这是一个新概念。而央视的报道则提供了一个新名词:反式脂肪酸。这个看起来不怎么眼熟的名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广泛存在着。福州大学专家通过检测国内食品市场销售的52个品牌、167种产品,发现所取样品中,100%的奶酪制品,95%的洋快餐、蛋糕、面包、炸薯条类,90%的冰淇淋、80%的人造奶油、71%的饼干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说起来,这“反式脂肪酸食品”去年也被消费者投诉过,但不知为何,这事儿却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度,与反式脂肪酸的危害相比,这是不太正常的。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据说率先来自国外的研究发现,譬如:增加罹患心脏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影响胎儿、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及神经系统的健康;增加二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有可能导致妇女不孕等。

  旧的没去,新的又来。央视昨天还披露了另一个猛料:曾夺人性命、人人喊打的瘦肉精猪肉,在南京等地的肉菜市场依然存在,知名企业双汇集团也使用这种猪肉制作食品。这一新一旧两种有毒食品的出现,难免让人觉得,有毒食品正在“推陈出新”。三聚氰胺也曾是一个新名词,但直到现在,人们仍不敢完全相信,这玩意儿已从乳制品中全身而退,内地消费者舍近求远地跑到港澳及海外买洋品牌奶粉,多少印证了这种忧虑。

  国人一辈子躲不开商家的霸王条款,其实还不是特别可怕,毕竟霸王条款并不直接夺人性命。但有毒食品却不然。想想看,从摇篮遭遇有毒奶粉,到专骗老年人的“空壳”致癌奶粉,再从餐桌到零食,我们消化吸收了多少化学添加剂?有毒食品又何尝不是伴随我们一生呢?去年,有媒体称,我们一天大概会吃掉76种添加剂。难怪,以打黑著称的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上周措辞强烈地指出:有毒食品危害猛于黑恶势力!王局长据此建议,应制定《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法》严惩食品、药品领域的犯罪。

  王立军的建议是靠谱的。不过,很多事情在我们社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也要制度给力才行。刑罚固然有威慑力,但难以面面俱到,而且最终还得靠人来执行。很多时候,管事的职能部门切实负起责任,比什么都管用。譬如添加剂导致的食品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合法的伤害”。就拿反式脂肪酸来说,挪威早已禁用;丹麦则限制了含量;加拿大、巴西要求反式脂肪酸含量超过0.5克的食品必须注明,以便消费者取舍。而中国,至今还没有这方面规定。职能部门毕竟是专业者,如果他们推动相关标准出台,事情何至于这么糟呢!

  无论瘦肉精重出江湖,还是反式脂肪酸等五花八门的添加剂“后浪推前浪”,都在提示一个不变的主题:维护食品安全,应先在现行监管机制上“消毒”。

 

  有毒食品 广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