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宠物需谨慎!七旬老人逗鸟患上鹦鹉热

2022-12-09 阅读数 12649

1-3.jpe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女报/凤网讯(通讯员 李杨 陈思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孤独感”使得家养宠物的市民群体逐渐庞大,饲养宠物鸟的市民越来越多,除了日常“铲屎”、照护之外,亲密接触和爱抚更是少不了,因接触鸟类而引起的疾病也逐渐多发。近日,70岁的李大爷就因为自己在小区公园里逗了几次鸟,竟患上了鹦鹉热。

“这半年多时间里,我总是反复出现间断性地咳嗽、咳痰,最近还出现了发烧、乏力的症状,住了院也吃了药但都不见好……”11月中旬,从衡阳赶来长沙诊治的李大爷向医生诉说半年来的苦恼。他告诉自己的主治医生,一开始出现症状时,还以为是感冒,吃药后症状有一些缓解后,就没有再理会了。

10月底,李大爷出现了发热、乏力的情况,头也昏昏沉沉的,家人联想到他多年前曾患肺结核的情况,担心是结核病复发,便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明显。为了更好的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当地医生建议李大爷前往湖南省胸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李大爷很是纳闷,素来身体较好,二十多年前患过肺结核,但规律治疗痊愈后,再也没有生过病,为何这次“感冒”折腾这么久都迟迟不好呢?

在湖南省胸科医院内七科(呼吸内科)医生办公室,医生听完李大爷的叙述后,连忙安抚他,并为他办理入院手续、查看流调情况、安排全面检查。在科室组织开展病例大讨论,并结合检查情况,反复推敲李大爷病情,医务人员一致认为李大爷并无肺结核复发的迹象。

就在大家都找不到治疗方向时,医生再次向李大爷询问病史后得知,李大爷有逗鸟的爱好,早上去公园总爱逗逗同伴带的鸟,有时一逗就是好几个小时。由此,医生初步判断,李大爷应该是吸入了含有鹦鹉热衣原体的空气颗粒而致病。医生当机立断,为李大爷进行鹦鹉热衣原体化验,结果不出所料,鹦鹉热衣原体结果回报阳性,李大爷最终确诊为鹦鹉热。

“鸟热是鹦鹉热的别称,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主要寄生在鸟与禽类体内。” 12月7日,湖南省胸科医院内七科(呼吸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姚碧波介绍,鹦鹉热通过呼吸道或接触传染给哺乳动物,通常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鹦鹉热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特征,初发症状与流感相似。

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李大爷体温降至正常,呼吸顺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近期李大爷即可康复出院。

“像李大爷这种快速被明确诊断,及时开始治疗是比较幸运的,鹦鹉热(鸟热)相对少见,通常容易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较难鉴别,治疗不及时后果较严重。”姚碧波解释,鹦鹉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

姚碧波表示,冬季正值鹦鹉热高发期,而家庭养鸟是感染鹦鹉热的主要途径。饲养鸟禽的环境需要保持通风和空气流通,最好选择室外饲养,养鸟时切勿过度拥挤,相邻的鸟笼可以用隔板隔开。同时应当避免食物、羽毛或分泌排泄物堆叠,造成疾病在禽鸟间交叉传播。对于自身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糖尿病患者,患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病等基础疾病和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免疫差的人士,最好远离鸟类,避免感染。

姚碧波提醒,由于鹦鹉热可通过呼吸道传播,鹦鹉热衣原体存在于感染禽类的鼻腔和眼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和羽毛当中,人通过吸入气溶胶和直接接触感染的禽类而感染。因此,饲养鸟类要注意避免接触病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且要经常对鸟类居住环境进行无毒消杀。

同时,近距离接触鸟类或排泄物时,可佩戴口罩、手套,之后及时清洗双手。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编辑:俏俏

二审:吴雯倩

三审:邓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