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兴农人丨湖南海归女硕士回乡种田:探寻乡村振兴新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22-05-06 阅读数 11566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欧阳婷

“如果水稻检验过关,双方就可以达成长期的合作。”4月29日,肖源带着一名水稻收购商,到她一直帮扶着的娄底市娄星区蛇形山镇新连村两户残疾人家庭,收购他们尚未销售出去的水稻。对于这次合作,肖源信心满满,“之前我就已经检验过他们的水稻,一切达标”。

今年28岁的肖源是娄底市娄星区蛇形山镇高和村人,也是一名新兴职业女农人。在进入农业领域之前,她曾在俄罗斯留学7年,是获得全俄终身认证的优秀毕业生。

一位海归女硕士,为何成为了一名职业女农人?她的出现,又为村子里带来了什么变化?4月30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来到肖源的家乡,听她讲述她的创业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506100827.jpg

▲肖源学着操作高速插秧机。

全俄优秀毕业生成为了职业农民

“在成为职业农民之前,我的职业规划一直是成为一名老师。”肖源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本科留学时,她就读的是偏向师范方向的俄语言文学。本科毕业时,她被保送到圣彼得堡大学进行硕士研究生的学业。

“我研究生毕业时,作为政府公派的研究生,获得了全俄终身认证的优秀毕业生荣誉,可以继续公费读博。”但肖源却想先就业,国内的父母也希望她能够回国,“离家太远了”。

肖源的妈妈袁永红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肖源硕士毕业回国后,之前肖源兼职过的大使馆,以及高校,都曾经给肖源递来橄榄枝,希望她可以去那里工作。但是肖源顶着家里人不认同的眼光,执意和父亲肖建华回到娄底市娄星区蛇形山镇姚桥村,驻扎在之前承包的荒山里,开始种果树。

肖源告诉记者,之所以对农业情有独钟,源于早在2017年本科毕业回国休假时,和父亲肖建华一起在新闻中看到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农业农村的飞速发展,她和父亲一起动了心,两人商量后,创立了湖南源容开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并在姚桥村承包了100亩荒山,并于次年种下了果树。

“当时家里其他人都不理解,辛辛苦苦地走出大山,走出农村,为什么还要回去?”关于自己为什么选择投身农村,肖源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一个小故事,刚刚回国后的一天,她在老家蛇形山镇高和村买了点猪肉,因为没有带现金,无法付款,卖肉的老人很信任肖源,提出让她先把肉拿走,第二天来拿钱。第二天中午12点,老人到了肖源家,从她手中接过现金后,解下了裤腰带上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仔细将钱放了进去。

“我看得很心酸,在开车送老人回家时,我发现他家离我家有3公里远,为了来我这里拿钱,他走了一上午。”把老人送回家后,肖源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可以为农村做一点事情,能够帮助村里这些并不富裕的家庭。

“这些在农村遇到的小事和乡村振兴的大环境,组成了我情怀中的一部分,让我回到农村。”经过一番考察,肖源发现,“做农业的,没有几个年轻的,没有几个女的,更没有几个学历高的。”于是,肖源成为了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开始了自己在农村的创业。

刚开始的时候,山上还没有开发,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环境卫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几乎是从零开始”,肖源和父亲住在搭建的小房子里,和招聘来的村民们一点点开垦出道路,慢慢完善这里的条件。

初涉农业,肖源说自己“不会管理,也不懂农业技术”,刚开始,肖源请来成熟的管理团队,但没过多久,这些人纷纷离开了农村。没办法,肖源开始自己摸索,请专业老师前来上课,派人外出学习,在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管理制度,培养了自己的管理团队,有了固定的员工班底。

开工厂,创联合社,用行动反驳村民的嘲笑

刚回到蛇形山镇,村民们对肖源的经历感到十分惊讶,不少人升职叮嘱自家孩子“读书可以学肖源,但是找工作一定不能”,甚至还有村民认为肖源在“作秀”。

面对村民的质疑和嘲讽,肖源用自己的坚守和实干进行回应。

肖源的果园逐渐走上正轨,不少村民坐不住了,他们找到肖源,希望她能够为村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恰巧,肖源在村里考察时,发现村民彭月南做的辣酱很好吃。2020年,肖源在村里建起了辣酱工厂,提供场地,请彭月南提供技术指导,带领十几位留守妇女开始做辣酱。

第一年,辣酱工厂从6月开工,一直忙到10月,生产了辣酱10吨,纯利润达到了60万元。在工厂工作一天的工资是200元,“每个人一个月就可以达到5000元,一年最少可以增加20000元的收入。”肖源回忆,此前,因为果树有一定生长周期,公司一直没有收入,工厂的收入给那些观望的村民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肖源这里工作。

2020年年初,肖源决定在姚桥村流转近1000亩耕地,种植水稻。由于准备不充分,很多农耕器械只能向其他种粮大户租借,可正值春耕,大家伙的机械都没有空闲的时候,肖源四处奔波,却没有借到一台机械。

“农机的一年使用时间只有农忙时,使用年限也比较短。”就在肖源准备自己购买农机时,她想到,为何不把大家组织起来,统一调配农机,提高农机的利用率。

于是,肖源先后拜访了8名种粮大户,劝说他们,最终组建了一个种植面积超过15000亩的水稻种植联合体——娄底市和一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肖源购买了联合社里缺少的农机,同时,又带着大家伙到农资化肥生产厂家,以更优惠的价格购买了水稻种植必备的化肥农药。为了解决联合体里种粮大户的销路问题,肖源利用自己的人脉,找到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开启“订单农业”的模式:耕种时,农业科技公司先向农户收取一定比例的种子款,在水稻生长期,向种粮大户提供技术指导,等到收获时,又收购所有的稻谷。“抵消了剩余的种子款后,其余的就是农户所得的。”肖源的这一做法让种粮大户们的成本更低,也能获得更好的技术种植水稻,而且也不用愁水稻的销路了。逐渐地,联合社又陆续新增了15户种粮大户。

企业和乡村共同发展

姚桥村村支书宋友初记得,2018年,自己刚担任姚桥村党总支部书记时,村里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人居环境没有得到重视,留在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妇女,大家“没有多少精气神”,由于缺乏劳动力,村里不少土地荒废了。而现在,姚桥村的基础设施建起来了,人居环境变好了,村民们有了收入,闲暇时也有休闲娱乐的地方,日子越过越好,而这一切,除了上级政府和村支两委的努力,回乡的肖源也功不可没。

微信图片_20220506100738.png

▲作为村党总支部发展的优秀对象,肖源向宋友初了解姚桥村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得益于姚桥村村委会将村民的林地、耕地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流转这一“姚桥模式”,肖源不断扩大果园的种植规模,为村里提供了25个长期岗位,190余个季节性岗位,“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产业才可以得到发展,才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

如今,蛇形山镇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选择回来,在“姚桥模式”的吸引和肖源这一“活招牌”下,另外一家公司也到了姚桥村,在这里搭建了蔬菜种植基地,“现在村里没有一块荒地”。

除了在肖源公司工作的员工,肖源也会向其他村民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彭艳山家住在姚桥村旁边的新连村里,是一名聋哑人,她的丈夫身体健全,和彭艳山家的情况一样,同村的村民朱冬香的丈夫彭勇南腿脚有残疾。受肖源的影响,两家人共同成立了一个公司,流转了村里300亩土地,种起了水稻。

肖源得知此事后,不仅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向彭艳山提供农资化肥,还提供农机和技术指导。前一段时间,肖源得知彭艳山和朱冬香的公司收获的水稻没有卖出去,还积极联系了收购商,解决了她们的销售问题。

微信图片_20220506100820.png

▲肖源(左三)带着收购商到残疾种粮大户家里,帮忙销售稻谷。

“今天的我,是个幸运的女孩儿。”因为带动了妇女创新创业,肖源的公司被评为2021年巾帼创业创新基地,4月29日,从娄底市妇联副主席李力手中接过“娄底市巾帼创新创业基地”的牌子后,肖源告诉记者,能够获得“娄底市巾帼创新创业基地”,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省市县妇联作为娘家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作为新时代的女农人,她想更好地为三农发声,助力三农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506100718.jpg

从最初的匆匆决定要种树,到创立辣酱工厂、开展水稻种植,肖源坦言自己的压力一直很大,“我太想做好了”。她认为,创立辣酱工厂和水稻种植只是自己顺应村民和时代的发展,并不存在太多的野心,但现在,肖源说,她开始有了一点点野心,想要做“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式”。

如今的肖源,在乡村振兴领域开始了更多的尝试摸索,和高校展开合作,生产更好的水果,建立民宿和旅游区域,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为村民带来更多的财富。


编辑:菜菜

审核:吴雯倩

 


logo

相关推荐